大数据冲击大卖场 比父亲更了解女儿

举个例子,每个超市都有用于防盗的监控设备,之前它只用来监控卖场的治安和员工的工作状态,而现在已经有企业用它来总结客户在商品前的停留时间和行走方式,据此调整商品的摆放方式。而各大商场,无一不掌握着各个经销商每天的所有交易明细。过去这些数据只充当结算的凭据。但如果将其进行深度开发,就能对顾客的消费行为有更清晰的了解,从而对卖场的布置、摊位的租金、经销商的返利数额等得出更精准的判断。有效应用大数据,还能让卖方在最短的时间内精准找到潜在买家并提供最周到的服务,就像本文开头提到的沃尔玛那样。

冲击大卖场

当然,正因为大数据的精准性和及时性,从长远来看,大数据的广泛使用会削弱大卖场存在的必要性。在新加坡,银行已经很少在底商设立大面积的营业厅,通常在一楼会有一个小门脸摆放几台自助柜员机,而主要业务搬到楼上的写字间,从而节省了昂贵的底商租金。

从国内近年来新开张的商业物业来看,影院、餐厅、美容、健身、娱乐等“亲历性”服务项目占有的面积正在不断增多,而单纯的商品销售面积正在不断减少,这也是苏宁、国美、万达等传统商业企业全面高调进军电商的原因。只有进入电商领域,他们才能积累更多的数据,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积累资本。传统商业如果不主动迎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其地盘必将被成长于数字时代的电商所蚕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