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大数据时代保险业的发展

互联网正疯狂改写保险业

如同每一个传统行业,保险也会被互联网严重冲击,这一点连保险行业都认同。保险和互联网结合的序幕已经拉开,未来还有会上演些什么?我说说我的看法。

第一幕 渠道之变:保险网销

刚刚结束的淘宝聚划算六月理财日,泰康人寿的一款产品旺财一号在为期三天的活动中总销量八千八百六十万,是六月理财日销售额最高的单品。这个数字对于很多快消行业电商是个值得兴奋的数字。但是对于2012年总保费规模754亿、折合每天2.07个亿的泰康来说,这没什么可稀奇,甚至有些平淡。保险网销,这只是一个开始。

渠道之困

传统保险行业一直面临渠道之困。先说寿险。

上世纪90年代国内寿险行业起步时,就主要依托代理人渠道。因为保险代理人专属于一家保险公司,因此仅能代理该保险公司的产品,在销售中难免自卖自夸、虚假营销。再加上保险公司片面追求业绩,因此造成了粗暴扩张代理人体系、筛选和培训滞后、更多的虚假营销、更差的市场转化、因此更粗暴地扩张代理人体系的恶性循环。

目前国内有近300万保险代理人,平均月佣金仅1500元。低保障、高流动的代理人体系已经严重影响了寿险行业的社会认知。郎咸平说我们的保险就是搞传销,尽管偏激,但是道出了一定的民众心声。可是层层抽佣的佣金体系已经绑定了太多的利益,况且代理人体系依然是寿险公司的主要营销渠道,寿险公司宁愿饮鸩止渴,也无法下手整治毒瘤。

绑定于银行体系的“银保产品”是寿险业的另一颗毒瘤。

寿险公司推出多年期、一笔缴清的保险+理财产品,混淆和误导去银行存定期的年长者,一念之差把存款变成了保险。其中甚者当数中邮人寿。使用邮政储蓄的用户更是多为中老年用户。2011年,一款名为“中邮富富余1号两全保险(分红型)”的银保产品全年保费收入78.47亿元,占中邮人寿当年所有保费收入的97.83%。

为了争抢银行资源,保险公司陷入恶性竞争,不惜赔钱赚吆喝。以5年期的万能险为例,一般手续费上限在3.2%,但是事实上手续费超过3.5%的司空见惯,有的甚至达到6%,这些手续费部分通过正常渠道支付,有的则是保险业务员私底下给银行理财师。这种超额成本常常以压缩保险业务员的薪资为代价,甚至由保险公司另行垫付。食蛆而肥,不知其可。

相比寿险而言,财险公司的销售通路一直没有打开。除了车险因为有强制性要求之外,其他险种如家财险、旅游险、交通工具意外险等等因为保费规模较低,无法对保险代理人形成吸引力,因此无法构建自有的销售通路,只好找兼业代理。车险严重依赖4S店,旅游险严重依赖旅行社,航空意外险严重依赖航空公司和票务代理。直到近几年平安车险电销尝试成功,才给车险打开一个新的局面。

互联网的机遇

互联网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直达消费者的信息通路,使得保险空前地有了“直销”路径。保险的天然特性是适合电子商务的,它无需生产,无需仓储,无需物流,用户有需求即立刻生成保单。只要营销成本低廉,互联网对保险公司无疑是更优质可靠、更可持续的营销渠道。目前国内各大保险公司纷纷试水电商。平安、太平洋等推出了网上商城,消费者可以在其官网上购买保险产品;同时保险公司也和电商企业积极合作,前文介绍的淘宝保险便是之一。

如何平衡网销渠道和线下渠道的关系,是各个保险公司需要面对的难题。越是尾大不掉的公司,越是难于转型。而对于财险公司,这是一个轻装前进、以快打慢的绝佳机会。

但是互联网不是圣诞老人。在给予一键即达的通路的同时,它也创造了信息空前透明的市场环境,这对保险行业提出了新的挑战。

第二幕  产品之变:回归保险本质

淘宝保险上线两年多来,进驻了十二家保险公司,均为国内市场份额较大的主要公司,产品类别横跨财寿,覆盖了上百款个人产品。就目前的成交单量而言,粗略统计有2/3的保单是与平安成交,远大于平安实际的个险市场占有率。除了运营因素之外,可以看到消费者在网上买保险的消费心态不同于传统渠道。消费者在网上如何挑保险?产品之变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