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来临:《小时代》成功可以预测

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第四场产业论坛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几位业界大佬展开脑力激荡,共同讨论互联网的“大数据”时代,电影产业面临的重大转型。爱奇艺创始人龚宇、豆瓣网副总裁黄福建、安乐电影总经理姜伟、搜狐视频首席运营官刘春、腾讯视频总经理刘春宁、中国移动手机视频总经理王斌、万达文化产业集团副总裁叶宁、新丽传媒副总裁张文伯以及乐视影业总裁张昭分为了“正反两派”,在论坛现场开展了一场“小型辩论会”。

正方:大数据引导观影喜好 颠覆电影创作模式

爱奇艺创始人龚宇在收购PPS后首次在公开场合亮相,作为新媒体的代表,龚宇引用哈森·伯格的话:“五年后,中国的电影票房将超过美国,新媒体的加入对中国电影有深远的影响。”Google开发出的基于“大数据”对影片票房的预测成为了众人眼中的“香饽饽”,Google通过该电影的搜索量、点击量、院线排片量和同类型影片以往的票房成绩,在上映前一个左右的时间里,预测影片上映后一周的票房,准确率高达94%。

爱奇艺也尝试做过相似的事情,龚宇以《人在囧途》为例,他说:“电影《人在囧途》在院线的表现虽然平淡,但在网上的播放量甚至超过了《唐山大地震》。而一个著名导演拍摄的一部30分钟左右的微电影,播放量甚至超过《人再囧途之泰囧》。”基于这个数据,龚宇透露爱奇艺正在筹备将这个微电影重新拍摄制作为一部“大电影”。

乐视影业和腾讯视频都表示了对这个观点的认可。张昭坦言乐视也正在利用“大数据”来指定“一定三导”的策略:“我们在投资和发行前以数据定位,分析竞争对手做导航,以网络将观众吸引进入电影院为导流,以及线下体验服务做导购。”由他们出品的《小时代》即将上映,对于票房的预期也是所有人所关心的。腾讯视频总经理刘春宁说:“《小时代》这部小说在互联网上已经表现出了很大的读者群,拍摄成为电影一定会获得成功。”同时这部电影在百度指数上所显示的数据已经远远超过了《致青春》,大数据的前瞻性显而易见。

反方:电影艺术本质是内容 大数据只能作参考

作为美国“大数据”时代下最成功的“产物”——美剧《纸牌屋》在中国的网络独家版权被搜狐视频购买。但作为搜狐视频的首席运营官,刘春却似乎对“大数据”并不盲目崇拜,他说:“大数据带给我们很多变化,但当今却有被过于神化之嫌。我们不能忘了内容才是影视创作的根本。”同时,刘春还对大数据分析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感到担忧:“《中国合伙人》是个非常伟大的作品,但是我们千万不要陷入到一种现象,基于大数据以后,电影创作就变得模块化了,以后越粗制滥造的影片,观众越多,票房越高。”

今年年初成功发行了薛晓璐的《北京遇上西雅图》的安乐电影总经理姜伟也赞同刘春的说法,他说:“《西雅图》的投资发行就不是基于数据分析得来的,一样取得了成功。当年卡梅隆拍摄的《阿凡达》在上映前很少有媒体知道他拍得是什么。”

结论:数据分析有价值 但不能代替内容创作

面对两方激烈的思想碰撞,不得不承认的是,大数据对于当下电影创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电影作为具有艺术属性的工业产品,无法用任何数据、技术手段取代,但除了创作之外的部分,如前期的观众导流、后期的宣传大多都是可以利用大数据去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