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微信5.0泼凉水:社交+电商难落地

微博火过头了,招来了一堆吐槽的,活跃度降低了,用户迁移了,平台价值弱化了,几乎一致地吐口水。就像跷跷板一样,微博的不济,让腾讯的微信成了接班人,由于继承了腾讯的平台基因,微信坐上了火箭,用户规模很快就突破了4亿,外界对于微信的溢美之辞更是纷至沓来,大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气势,似乎秒杀百度、阿里这样的巨头,也是分分钟的事情了。
 
最近,各种自媒体渠道曝光了微信5.0的功能,“扫一扫”和“微信支付”最受关注,甚至外界一些观点认为,微信接下来会建立庞大的电商生态,推动移动购物的普及和应用,“扫一扫”实现了商品信息的采集和比价,微信支付打通了支付环节,从而形成了一个消费的“闭环”系统。更有乐观者认为,微信向电商的延伸,将对阿里的“后院”产生威胁。
 
“电商+社交”绝非坦途?
 
事实上,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任何一种新的形态在上升途中,都容易产生“价值过度放大”的现象,团购鼻祖Groupon如今的落魄,“你画我猜”的陨落,开心人人的落寞,当初皆被大书特书,但结果也阻止不了高空滑落的结局。因此,当下的微信虽然想象空间更大,出身更“贵族”,但过度放卫星,也容易犯“想当然”的错误。
 
当然这么说,可能有不少人嗤之以鼻,并捧出一大套理由来反驳。那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按外界的点评,微信5.0“扫一扫”加载条码扫描,认为是微信的电商成人礼,过去微信的朋友圈、一对一的聊天、公众号等更多地集中在社交层面,公众号,以及后期大肆扩张的“微生活”、面向商户的会员卡,为微信贴上了O2O的标签。微信5.0则向“商业”迈进了一大步,被看做是移动电商主流入口的关键动作,想象空间的窗口继续延伸。
 
但事实并非如此?一年前疯狂推进的微生活及O2O模式,效果并不理想,已逐步退潮,不管是用户端体验还是商户端的价值兑现,短期内,依托4亿用户构建生活平台,现在看来更像一个遥远的梦,实施和落地的艰辛只有微信自己有深刻体会。用户习惯并未形成,商家也没拿到真金白银的回报。同样,微信打通支付、交易环节,形成电商的商业闭环也并非易事。
 
当然微信公众平台作为用户管理CRM、客服中心、行为数据挖掘的优势突出,但这不是电商的全部。
 
两个角度来论证下,一、从全球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来看,微信偏重于社交功能,准确说是私密社交,用户规模的扩充稀释掉了部分私密性,但强社交痕迹依然明显。“社交+电商”还没有一个成功的案例,Facebook失败过,微信的同行Whatsapp、Line等没探索过,微信的电商路也绝非坦途;二、即使微信后续打通了支付环节,商户可以利用公众号强大的后台用户管理功能,来促进和转化交易,但仅凭“扫一扫”功能也很难解决诸多瓶颈,比如用户与多商户公众平台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用户不大可能与N家商户的公众平台建立连接,并保持交易和互动。当然,条码、二维码的扫描,能解决购买需求与商户的匹配难题,但来自于需求方的图片、信息识别,与商品的精准匹配,这貌似也脱离了微信社交的定位和技术优势,会进入一个盲区地带。
 
微信的定位与对手的猎杀
 
而且,仅从微信的平台定位来看,是一个“社交+商业+媒体”的混业形态,在处理好三者间的矛盾关系上,也能看出微信团队的“纠结”,从针对自媒体的态度上看,微信5.0版本对媒体信息提示的“折叠”作法,也能感觉到,微信在拥有了数亿用户以后,私密性、商业、生活、信息等用户需求的满足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往往是顾此失彼,做出取舍是必然的。最近,微信喊出“微信不是纯粹的营销工具”,将这种矛盾充分展示出来。
 
除了媒体会破坏用户私密性外,商业的延伸,与私密性间也会水火不容。以朋友圈为例,微信的评论往往只有强关系间才能看到,被局限在“一度”的封闭圈内。但这不利于商品信息、点评等数据的共享,当然,微信可以做到“井水不犯河水”,保持两者间的“独立”,不受打扰。但电商的数据挖掘和需求分析,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羁绊。同样需求、偏好的用户间的互动、商品推荐的空间将变得狭小。

更多详细信息,请您微信关注“计算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