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分析填报高考志愿到底靠谱不?

随着各地高考成绩以及分数线的陆续公布,紧张又刺激的高考志愿填报又要到来了。对于各位考生来说,高考成绩已经定下来了,除非是选择复读,不然就要作出人生中一个非常重大的选择了,好的专业可以让你在未来的职场生涯开端更有钱途可言,因此有很多人在填报志愿的时候都把专业放在首位,学校则是其次的,俗话说得好:“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在过去网络还是欠发达的时候,考生填报志愿的时候只能捧着一本《高考志愿填报指南》的天书在慢慢翻阅,看着里面统计的各大高校专业的分数线,并且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高考分数来考虑自己该报考哪间学校、哪个专业,再不济也只能咨询一下父老乡亲在社会打拼多年的经验了。那个时候,填报志愿是整个家庭的大事,一家人都会拿着笔围着《高考志愿填报指南》不断地在那里圈圈画画,遇到合适的学校或者专业也会把那一页给折叠起来。最终就是这样决定了接下来四年的专业学习生涯。

而到了网络发达的年代,各类门户网站都纷纷推出了高考频道,并且通过详细的列表将往年的学校和专业录取分数纷纷展示出来,让各位考生能一目了然。那时候网站的资讯替代了厚厚的《高考志愿填报指南》,不但能够了解学校的学习氛围和专业的学习内容,而且各大问答频道也取代了咨询父老乡亲的环节,同时也确保了考生自主选择的权利。

再到如今大数据开始盛行的年代,考生选择学校和专业的时候往往会过多关注于大数据呈现的结果。比较普通的大数据就是通过就业报告数据、就业前景数据和往年录取情况做一个小小的数据分析,告诉考生哪个专业就业前景比较好。这种单向的信息传播也确实能让考生了解更多,但是也存在着弊端,就是容易造成考生填报志愿扎堆现象的出现,人人都想往钱途更好的学校和专业上靠拢,而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

除了数据报告以外,现在出现越来越多的填报志愿网站、APP和微信公众号等,考生只需通过输入自己的实际成绩,系统就会基于历年的学校和专业录取分数线来为考生选择符合要求的学校和专业,相当于一个模拟的高考志愿填报。今年,百度推出了两款产品都利用大数据为考生进行服务。

一款是觅题APP,在高考当天组织百位名师“答题组”进行高考卷的解答,并且将答案上传到服务器,考生就可以通过客户端来实现快速地估分。而当有大量的考生进行估分的时候,后台就可以收集足够的大数据进行分析,估分系统就可以估算出当年的分数线区间,并且反馈给考生,提供适合考生报考的志愿建议。

另一款是手机百度高考志愿填报助手,在手机端浏览器输入高考即可到达高考志愿填报助手,无需下载APP,记住一定要是手机端才行。用户通过选择考试地区、科目类别和分数就可以作出查询,百度大数据会提供十所高校和专业的预测分析,同时也会根据实时关注排名给出报考难度与分数分布,让考生心中有数。除此之外,还提供有专业导向测评,但是仅有的5道题真的能让考生了解到自己适合什么专业吗?

大数据时代确实可以建立模拟参考指标,根据考生的不同兴趣爱好推荐适合的学校和专业,但是目前的大数据也仅仅处于起步阶段,也就是收集大量数据阶段,机器学习能力还是较为薄弱,况且中国高考填报志愿不断在改革,人都还没搞明白的东西,又怎样教会机器去学习呢?

未来的某一天,建立一个大数据平台,让全国考生将预备报考的学校和专业都收集起来,就能实时监测到全国有多少考生在关注哪一所学校的哪一个专业,这样就可以避免志愿“撞车”和扎堆现象的出现,相当于一个模拟的高考志愿填报平台。

在此之前,当下的高考填报志愿神器还是经验分享主义,数据层面(录取分数线、就业情况、专业介绍)可以通过上网搜集相关资讯,但是在中国大部分的就业情况都是不准确的,很多学校为了追求片面的数据而虚报,所以学校里的师兄师姐就成为了较为真实可问的人,这样不仅可以真实了解学校的具体情况,还有机会得到大学学习生活的真经,这些都是大数据不能提供的。

最后总结一下,笔者认为当下的大数据填报高考志愿不太靠谱,仅仅是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并不能完全替代个人的思考,考生还是需要去了解高考的录取政策、填报志愿的技巧方法,进一步了解自身发展和学校专业,结合他人的经验分享选择自己合适的学校和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