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在金融办的四大应用场景

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金融业已成为提升城市能级、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然而,高速增长的投资理财公司在助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存在野蛮生长、良莠不齐的一面。地方政府金融办,作为规划地方经济发展的金融大管家,肩负着维护地方金融健康发展的重要职责。面对动辄上万家企业,及时发现并处理存在金融风险的企业是各地金融办困扰的一道难题。

2015年8月底,国务院印发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下称《纲要》),为金融办的工作带来一股“活水”。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的监测平台整合网络公开数据、政府内部数据和征信公司数据,辅以大数据处理技术建模分析,可以有效发现预警问题企业。

一、《纲要》给金融办使用大数据以政策导向

大数据技术能够揭示传统技术方式难以展现的关联关系,推动政府数据开放与共享,促进社会事业数据融合和资源整合,极大提升政府对数据的整体分析能力,为有效处理复杂社会问题提供新的手段。《纲要》的颁布为各地金融办应用大数据提供了数据、理论和政策支持导向。

第一,《纲要》通过顶层设计及统筹规划,大力推进国家基础数据资源、信息系统跨部门、跨区域共享,为大数据平台的建设提供了数据层面的政策保障,将对金融风险识别提供更加全面的数据支撑,保证监测的准确性。

第二,《纲要》提出将企业所有风险相关的数据进行汇聚整合和关联分析,统一公示企业信用信息,预警企业不正当行为,提升政府决策和风险防范能力,支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服务,提高监管和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从风控的角度来看,《纲要》为大数据监测金融风险提供了政策依据和理论基础。

第三,《纲要》提出围绕数据科学理论体系、大数据计算系统与分析理论、大数据驱动的颠覆性应用模型探索等重大基础研究进行前瞻布局,将有效推进大数据平台不断的改善数据处理能力及模型评判精度,打造较为健全的大数据产品体系。

第四,《纲要》提出明确数据采集、传输、存储、使用、开放等各环节保障网络安全的范围边界、责任主体和具体要求,督促系统开发商进一步提高数据安全防护技术,以保障大数据平台更加健康有序的运行。

二、大数据在金融办的四大应用场景

金融办的职能是协调规范、整顿和维护地方金融秩序稳定,确保地方金融安全、稳健和规范运行。落实到具体工作上,金融办可以使用大数据应用于打击非法集资、反欺诈、动态评级、尽职调查四个方面。

(一)大数据打击非法集资,防范区域金融风险

非法集资是各地金融办当前共同面临的棘手问题。以北京市为例,2015年前八个月全市非法集资案件累计280件,涉及金额超过400亿元,集资参与人超过28万人,非法集资案件高发的势头还在持续。非法集资作为一种涉众型案件,其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一个地区的社会稳定。传统打非工作,信息来源和线索往往通过受害者报案、受害者上访、群众举报等途径来获得,信息相对滞后;而受害者的大面积上访和情绪化举动对金融办的维稳工作带来很大压力,实时了解社会民众的动向成为金融办工作的一大困难。

大数据打非改变这一现状,大数据技术可做到全方位排查、及时发现并跟踪线索、提前预警、监督控制,并把情报共享给各个相关部门,实现跨部门、全过程协调办公,实现主动出击、打早打小。

(二)大数据风控、反欺诈,服务本地金融机构

不良贷款率作为银行业绩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近几年来已经成为一个热词。普华永道发布的《2015年中国金融及银行业展望》指出,截至2014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额同比上升36%,达到7670亿元人民币,是四年来的最高点。除了经济下行导致逾期风险上升外,金融机构在风险控制中存在漏洞与缺陷也是重要原因。一方面,大多数银行贷款管理的方式仅仅是依靠信贷经理不定期手动查询企业的法院信息或者不定期走访。这当中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一旦信贷经理忘记查询或者操作失误,贷后司法诉讼监控工作将形同虚设;信用卡、贷款的包装、组团欺诈骗贷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另一方面,发展迅速的网贷、小贷等民间借贷机构风控技术还不成熟,仍模仿银行的管理方法,加剧了不良贷款的攀升。因此,传统的金融风控手段愈发不能满足当前金融业创新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