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征信(7):政府数据该如何开放

今年1月底的上海政协会议上,“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中心”被列为上海市政府2015年的1号课题,由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担任课题组组长。

而在全国层面,今年1月已有媒体报道,《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修订已经启动。近年来,公众对信息公开的需求不断增长。在2014年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召开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修改研讨会上,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庭长程琥介绍,北京近年来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的纠纷案例占整个行政诉讼的比重不断增加。2012年时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案件所占比重为十分之一,而2013年时已经猛增到占比六分之一。

“一个改革能不能成功,标志之一是看它能不能上升为法律。因为一旦成为法律,就可以调动全社会的资源去推动。”何哲向网易科技指出,他相信这个过程不会太长。

信用信息共享“倒逼”数据开放

政府数据开放在全国各地有零星的尝试,但是社会信用信息共享交换的工作却已经在全国大力推进。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2007年即已建立,2012年进行过一次职责和成员单位的调整。但是,多年来在社会公众层面并未见到多大响动。

从2014年6月中国首部国家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专项规划《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发布以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推进步伐明显加快,相关消息密集起来。

社会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的建设,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中国人民银行的统筹指导,国家信息中心负责推进。

2015年2月,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信用信息共享交换网站上线试运行,实现了10余个部门通过平台发布信用共享目录或文件。

6月1日,“信用中国”网站上线运行,公开披露企业和个人的失信行为。“信用中国”是由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39个成员单位联合建立的信用信息共享公示平台,披露了失信黑名单,涉及税收违法、失信被执行人(老赖)、商业欺诈、学术不端、制假售假等多种失信行为。

10月30日,国家层面统一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上线试运行,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级联席会议所有成员单位信用信息共享和交换提供支持。

11月,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周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家统一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已经连通了39个中央部门,下一步我们将努力对接更多中央部门,以及加速与32个省(区、市)信用信息平台的对接。同时,加快与人民银行征信平台的对接。”

11月初,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工商总局等38个部门联合签署的《失信企业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印发实施。

11月12日,国家发改委政研室主任、新闻发言人施子海表示,年底前我国全面实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加快推进存量代码转换和基础信息共享。

在基层,这项工作的推进也有明显的感受。一位参与了多地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建设的业内人士告诉网易科技,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建设的工作已经进行了10年,但是进展并不顺利。这项工作一般由地方信息中心、经信委负责,遇到的问题就是——凭什么让各部门把信息都纳入到统一平台上。在承建各地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平台之初,他们曾以为各地都已经有了一定的数据基础,后来才发现,各地的信息平台只有一堆“目录”,但是目录下面却没有数据。网易科技向更多政府及行业人士核实是否存在这种现象,得到了多位人士的认可。

前述人士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过去的信息共享,不是建立在需求的基础上,负责落实的各部门并不能感受到共享信息有什么实实在在的用处。

“现在社会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的建设,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大家非常明确,这些数据拿来是判断信用的。所以,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反而是拿着《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去和各个部门要数据,信用信息的共享实际上反而倒逼政府开放数据。”该人士向网易科技指出。

即使是这样,数据开放的弹性也很大。该人士告诉网易科技,政府掌握的公共信息当中,和判断信用相关的一般是三类信息:身份信息、资质信息、提示信息(即欠税、欠社保、欠水电费等信息的提示)。“比如欠费方面的数据,开放的方式就有很多。一般很少直接给出具体额度,而是代之以告知‘欠还是不欠’,或者给一个欠税的额度区间。”他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