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贵州的梦与真实

贵州大数据

像不久之前的我一样,很多人一定无法将中国西南部省份贵州与大数据联系到一起。

2016年数博会暨中国大数据产业峰会于5月末在贵阳召开。25日开幕式当天,中国总理李克强发表主旨演讲,包括马化腾、李彦宏、刘强东、程维、迈克尔·戴尔等在内的一众大咖也赶来捧场。随后几天的70余场分论坛,讨论的议题从旅游到人工智能,从数据安全到跨境电商,方方面面无所不包。自2014年开始“抢跑”以来,贵州在大数据领域,无处不在彰显着与人们的固有印象不太一样的雄心。

若从官方数字来看,贵州的大数据产业似乎交了一份还不错的答卷。贵州省省长孙志刚在开幕式上介绍,2015年贵州大数据产业规模总量增长37.7%。今年2月,中国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中央网信办批复同意贵州建设全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

随手在互联网上以“贵州”和“大数据”为关键词搜索,发现许多文章以类似“贵州凭什么发展大数据”、“贵州在大数据领域做了啥”的风格为题。既然疑问与不了解似乎仍是大众态度的主流,我尝试在贵阳短暂的几天停留里,从日常中寻找一些思路。

一场“无中生有”

李克强在开幕式演讲中将贵州发展大数据产业称作“无中生有”。和许多人的猜测一样,贵州的大数据尝试并非是市场的自发行为,而是在大数据概念在中国兴起的初始,由政府看得见的手牵头,开始的一场自上而下的尝试。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5年贵州考察时说的一句话也蛮值得细究,他说“贵州发展大数据确实有道理。”

这样一句表态,读来感觉其实略为保守谨慎。除了认可贵州在发展大数据产业方面的一些先天条件,例如电力资源丰富且成本低、气候凉爽等等,以我看来,话语传递的更多是一种“试试看”的态度。

贵州发展大数据的主要发起人之一贵阳市委书记陈刚,曾长期在北京工作,并曾主管中关村科技产业园的工作。他在许多场合强调希望将中关村元素引入贵阳。这从一家明显是从著名的中关村“车库咖啡”获得灵感的“新三线咖啡”可见一斑。店长介绍,这家成立于2014年的咖啡店兼孵化器已成功孵化了50多个创业项目,但同时也承认,在大数据产业创业方面,贵州人才短缺及种子/天使轮融资难,是制约创业项目的大问题。

另外,大数据更多情况下是作为一种手段或载体,依附于其他产业而存在。这对于多项产业都相对落后的贵州省,无疑是又一项大挑战。贵阳市委宣传部一位官员也承认,贵州走了一条与许多其他地方相反的道路,即,先确立大数据战略,发展大数据产业,再以之拉动其他产业增长,以及引进外来公司。目前,贵阳是全国唯一一个有英特尔、微软、戴尔三家孵化器的城市。然而,这条反其道而行之的道路,是否平坦,能走多长,还需要时间检验。

中国媒体《21世纪经济报道》曾这样报道,“从核心业态来看,业界人士认为,大数据产业在短期内,不可能对产业以及GDP产生多大影响。贵州省政府一位高层在内部会议上也提出,‘别光说几千万产值,增长30%,听起来挺厉害,一问哪些企业结果就是手机(行业)。’”

从贵阳机场到会场,路边每隔十几米都挂有宣传牌,文字采用“大数据”加上经济领域当下最热词的形式,如“发展大数据 引领经济新常态”、“大数据 新经济 新动能”、“加快发展大数据 打造经济新引擎”。或许决策者和实践者首先应注意的,是避免大数据沦为噱头,然后才能真正挖掘大数据带来的潜力和机遇。

政府的进与退

2015年,贵州省GDP总量排在全国第25位。多位贵阳市官员都向我介绍道,贵州作为经济相对落后省份,进行过许多次不同的尝试,而发展大数据,是最近的、政府决心空前、希望把握机遇、实现弯道超车的一次。

对于并非由市场自发发展起来的行业,政府在行业起步时做主导可以理解,扮演初始推动力的角色并无不妥。据贵阳市委官员介绍,贵州省在政府公开数据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建成全国首个省级政府、企业和事业单位数据整合管理的云平台,初步打破了政府各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再如,为解决贵州人才短缺的问题,政府主导成立了培训中心,与贵州当地高等教育机构及大型互联网科技公司合作,培养大数据方面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