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从客户的角度说,电话营销又确实对客户的私生活构成了严重的侵扰。过去很多人喜欢算人一辈子要睡几个小时,现在完全可以算一下人一辈子要接几个小时的营销电话。所以电话营销人员的辛苦,和客户的痛苦成了无法调和的一对矛盾。
而互联网线上的精准营销有着天然的优势,那就是在你不知情的情况下把广告推送给你。当然这里不包括那个无限制的调窗,那些都还是传统强势营销的思维产物。互联网精准营销只是在你浏览信息的时候,顺带让你看看广告,将对用户的侵扰降到最小。
说一说原生广告这件事
原生广告的意思就是将广告与用户浏览的内容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将广告变成内容的一部分,让用户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把广告给看完,进而影响用户的购买行为。这是一个看上去很美的故事,但是实现起来可操作性其实不大。
原生广告是营销界的一个未来趋势,但是他也永远只能是个趋势,是个美好的情怀故事停留在概念里,可以无限接近,但是不太可能大面积普及。
原生广告是个创意活(也就是创新),如何将广告有机的与内容进行整合,是摆在营销人员面前的重大问题。艾瑞克在《《从0到1》只是皇帝的新装?创新只是偶然事件,创业者应回归产品》这篇文章里就讲过,创新这回事是没有办法计划和培养的,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掌握的,他与一个人的成长环境有莫大关系。
所以这个世界能够创新的人不多,根本不可能建立一个理论体去指导,专家们在做演讲的时候也只能停留在:“不要拘泥在传统形式上,要开拓展进取,要多向国外先进思想学习,要把好的点子引进来,要积极创新……”这种理论上。
有人立刻就经反驳我胡说八道,那艾瑞克建议这们去看看我们的广告,我们的影视剧,我们的小说,我们的种种文化产品,创新这概念提了多少年了,所有这些文化产品有几个能做到创新的。这么多年了我们也只能在广告中间插播电视剧。我们甚至大量的电影海报都是抄袭国外的,这些都没搞成谈什么原生广告。
原生广告是个大方向,跟企业创新文化创新一样,我们可以无限趋同,但是想实现还是先着眼于当下,把产品做好吧。艾瑞克一向不主张概念上创新,说多了就烂大街了,把产品做好才是实在的,创新是在扎实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出现的。
消费隐私没什么不好
原生文告是一种思维,可以解决广告对用户侵扰的问题,不光局限在互联网,线下广告一样适用,但是刚才说了我们可以抱着这种思维做指导,但是不能当《圣经》来读,还来得回归到产品。
相对于传统电话营销来说,互联网广告有着天然的优势 ,可以把对用户的侵扰降到一个最底值,但是实质上还是消费隐私。互联网企业通过大数据挖掘用户习惯其实就是在研究用户的隐私行为,然后通过用户的隐私去卖东西给你。
很多人听到这里就要不干了,你侵犯我隐私这样不道德,但是艾瑞克其实想说的是消费隐私没什么不好。这里对于隐私可能要做一下区分,一种是门内隐私,一种是门外隐私。门内隐私包含了我们的性生活、情感生活、内心往事等等,门外隐私其实就是消费行为和生活习惯。
上面说到的社交产品里的二次人脉共同好友什么的,就是我们门内隐私的一部分,这就是为什么艾瑞克不喜欢这种功能的原因。而在其余的社交网络上,门内隐私我们是可以自己规避的,很多门内隐私的泄漏更多的还是人为。
而消费行为和生活习惯这些,其实对于大数据挖掘来说,每个人都只是一个消费单位,他们不会在意这个消费单位背后实质的人的。大数据主要挖掘的是这个消费单位的行为和习惯,然后有针对性的给你推送广告。
而事实上我们看到的,也确实是我们需要的和关注的,这种广告实际上的目的也正是解决用户的需求。比如用户在寻找旅游景点的时候,就为用户提供旅游信息,在一定时间内保留这个推送,在你兴趣完全消退的时候,或许就正好给你提供了帮助。
而随着搜索算法的优化,大数据挖掘能力的提升,完全可以实现比如你在搜索电话产品的时候,广告立刻显示本地PC门店的信息;你在寻找美食的时候,广告内容立刻提供当地餐厅的信息等等。
事实上门内隐私对于企业来说,是没有价值的,他们根本不关心你在门内干了什么事,他们只在乎你的消费行为和生活习惯。只有你身边的人才会关注你的门内隐私以供自己八卦。各种门事件的出现,也是用户个人不注重隐私的保户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