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 1.6亿条信息锁定你

中国IDC圈1月15日报道:找到失散多年的亲生弟弟已1月有余,李德芳仍然沉浸在姐弟团聚的巨大幸福之中。

今年52岁的李德芳,上世纪80年代被人贩子卖到江西上饶,由于没有文化说不出家乡地址,30年一直无法与家人取得联系。2015年11月29日,李德芳寻亲至自贡市白果社区迷路并报案。

戏剧性的是,根据李德芳提供的亲人姓名,民警不仅很快找到了她弟弟的地址,还查到了弟弟的电话。这场历经30年的漫长寻亲路终于圆满画上句号。

民警用来帮助李德芳终结寻亲路的“神器”,是我省公安系统花费大力气完成的“一标三实”信息查询系统。这个将集中全省9000万人口大数据的系统,正在开启我省新时期公安工作的新常态。

资料显示,截至目前,我省已采集“一标三实”基础人口信息1.6亿余条,支持实战50余万起。

管人

“一标三实”弥补传统户籍制度短板

长期以来,人口管理是以户籍信息为基础的。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户籍+办证”的传统人口服务管理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依靠户籍基本找不到人,更加管不住人”。省治安管理总队指导支队支队长杨林说,在常住人口服务管理上,“人口、户籍不一致”的现象常常让他头疼。

据资中县公安局统计,当地辖区内户籍人口130万人,而实际居住在此的户籍人口仅90万人,人户一致率为69%,许多村社人户一致率甚至不足30%。“剩下的人去哪儿了,实际居住在辖区的非户籍人口都是谁?以前我们谁也说不上来。”内江市公安局治安支队综合大队大队长倪玲说。

不在户籍地居住,人户一致率低,资中并非个例。

成都曾对宽窄巷子的人口情况进行全面清理,该区域户籍人口有900多人,而实际居住人口只有50多人,人户一致率仅5.56%。与此同时,该区域外来从业人员达到数千人。

“人是最不好管的。”曾多年与人口管理打交道的绵阳市游仙区原汉仙桥派出所所长叶林感受深刻。

汉仙桥所辖区域位于城乡接合部。特别是其中一个村,外来人口很多,不少居民将房子隔成数个空间出租,在此住一个月只需花费不到百元。

人口的复杂带来了治安隐患。辖区实有人口底数不清、情况不明,刑事、治安案件高发,让叶林颇为困扰。叶林决定摸清辖区内实有人口情况,然而,信息采集一开展就遇到难题。

首先,没有一个统一系统供录入,民警登记的信息五花八门,有电子版的,有手写在纸上的,甚至还有凭记忆汇报的;其次,因为没有形成自上而下的机制,登记的事情被撇在一边。“虽然最终不了了之,但我们都清楚,随着人口流动越来越快,尽快摸清‘实有’底数迫在眉睫。”叶林说。

2013年,全省公安系统在国内率先启动实有人口“一标三实”调查。“所谓‘一标三实’就是指标注地址,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实有单位。”杨林说,这些数据可以弥补传统户籍制度在人口管理上的短板。

管数

海量信息如何杜绝造假

根据省公安厅“一标三实”采集标准,实有人口信息不仅要有住房、单位信息,还要有照片、有电话联系方式,更让基层民警头疼的是,“信息分别以3个月、半年、一年为周期采集,必须实时保持鲜活”。

而就是这样一个工程,几乎100%靠人工开展。省公安厅治安总队副总队长吴坤介绍,根据要求民警必须入户采集,院不漏房、房不漏人、应采尽采,“全省9万民警,除刑侦、禁毒等专业警种外,70%的警员都参与了这项活动,集全警之力的说法毫不夸张”。

相比采集数据的海量,如何顺利敲开群众的门更加考验基层民警手艺。

28岁的张毅是内江市东兴区派出所盘龙社区的社区民警。2013年他刚从巡警大队调过来,就遇上了“一标三实”信息采集任务,“由于经验不足,多次被当成骗子,甚至有群众当场打110报警”。

一边是上头压下来的硬指标,一边是山一样大的采集难度——高压之下,个别地方打起了信息造假的主意。

2014年1月,在全省“一标三实”信息质量检查中,省公安厅发现南充市顺庆区一线民警对采集信息积极性不高,甚至存在导户籍数据充数的现象。

为严把数据质量关,各种检测办法应运而生。

“我们将在逃、服刑、在押甚至死亡人员信息导入系统,与各地采集的实有人口信息进行‘碰撞’,如果双方出现重叠,数据肯定就有问题。”杨林说,除系统盲查外,省厅还组织各市州交叉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