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在纠结大数据的商业模式 有需求就有市场

中国IDC圈1月28日报道:在大数据领域,一直有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那就是,大数据真的能变现吗?这个问题似乎很简单,今天的大数据已非4年前可比,各行各业都认可了大数据的价值。可这个问题真有答案了吗?不用说新进入大数据领域的公司,即便是在大数据圈里浸淫了三四年的公司(除了数字广告)又有几家真的说的清楚?

我们来回顾一下2012年前后获得VC投资,正式进入大数据领域的公司。

百分点,电商个性化推荐/DMP/企业OS,目前已D轮融资,融资额4亿人民币;

友盟,APP流量分析,2013已被阿里收购,收购额8千万美元;

Talking Data,APP流量分析,目前已经B轮融资,融资额超千万美元;

秒针,互联网营销分析,目前已经D轮融资,融资额5千万美元;

………………

秒针,定位于成熟的数字广告领域,业务模型清晰,目前已经有良好的收入,形成良性循环,所以,得到市场的认可度就相对高些。而其他几家,恐怕还难于说出一个清晰的商业模型,更缺乏良好稳定的变现方向。

这并不是说这些公司所做的工作毫无意义,毫无价值。我想起2012年有一次跟友盟CTO交流的话题,我们交换了对当时的移动互联网的看法。2012年是移动互联网最热的一年,移动互联网应用呈现了井喷的态势。所谓的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也五彩纷呈。只有我想不到,没有人做不到。然而,几年过去,热度冷却下来,真正又有多少存活下来了呢?又有多少所谓的商业模式成立了呢?

一个市场的早期,人们的行为是不稳定的,在人们养成一个习惯之前,大部分的应用都只能是乐呵乐呵而已,不能说明任何问题。而基于此硬生生设想出来的商业模型更是伪命题。

我们回顾一下2012年的前十大应用,再看看今天的前十大应用,结论自不必说。Talking Data归纳总结的非常好:

14

  移动应用的发展

这是一个人们从接触智能手机乃至智能手机应用开始,逐渐深入,直到完全接受并养成习惯的应用重心的转移过程。这个过程,经历了3-4年的时间。而每一个阶段,都有满足这个阶段用户诉求的代表移动应用出现。在解决了智能手机普及,用户对手机应用的熟悉程度问题之后,现在所处的服务时代,将会稳定持续较长的时间。人们的需求明确,稳定,这也是一个市场的成熟度的显著标志。

所有的商业模型,都因需求改变而改变,真正市场成熟之前的所有设想,可能都会被推翻,都可能一文不值。有价值的,唯有数据。这也是我们那次讨论的共识。

同样,大数据(其实任何一个早期市场也都是如此)也是如此。2012年,很多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才刚刚展开,其业务形态本身就不成熟;再加上数据的沉淀才刚刚开始。我们始终面临着数据的稀疏性和冷启动的挑战。在商业上,即便偶尔涌现出来的少的可怜的大数据需求里,绝大部分都属于 “伪需求”。因为大多数用户并不成熟,对大数据知之甚少。既讲不清楚自己的诉求,也不了解大数据到底能干什么。可想而知,大数据在面对这些“伪需求”自然也难做出令用户满意的效果。

所以,这一阶段的大多数大数据变现方向都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更不要说商业模型了。供需双方准备都不充分,还处于一个互相试错的阶段。

2016年,随着数据的积累,大数据的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行业用户清楚了大数据的价值,也清楚了大数据适用的边界。其实从去年的下半年,已经明显感觉市场在逐渐成熟,开始有正规的独立大数据项目开始招标了。这意味着行业客户的成熟。明确、稳定的需求出现了。大数据市场,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以我做新业务、新市场十数年的经验, 不要再去纠结什么商业模型,不要再去纠结什么能否变现,需求都出现了,市场都要成熟了,还纠结那些有啥用?事儿是干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

有稳定明确的需求,去满足它。需求满足了,工作就有价值,就能变现,也就有了商业模型。

所以,今天大数据公司应该做的就是两件事儿,数据和能力。大数据公司,没有数据这个生产材料,在未来的市场中势必会捉襟见肘;没有金刚钻,也揽不了瓷器活。即便有了数据,如果没有足够的驾驭数据的能力,做不出用户满意的效果,也终将会被市场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