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能成为寨卡病毒的克星吗?

中国IDC圈2月17日报道:据《福布斯》杂志网络版报道,近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已经将肆虐南美的寨卡病毒定义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未来的一年中,该病毒可能会在美洲大陆感染超过400万人。

在此前抗击埃博拉病毒,登革热和季节性流感的行动中,大数据分析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寨卡病毒来袭后,此前积累的经验必定会对我们有所帮助。不过专家称,虽然大规模的实时数据集建模已经成了医疗和紧急响应部门的法宝,但与其搭配的支持平台建设依然有些滞后。

大数据的研究大大加快了新型流感疫苗的研发。通过对全世界各国汇总来的成千上万个测试数据的研究,新型疫苗中的化合物甚至可以精确的杀灭支撑病毒增殖的特殊蛋白质。此外,流行病学家还在利用大数据追踪疫情的传播。

2008年,谷歌(微博)推出了流感趋势项目,该项目就利用搜索引擎数据来预测流感趋势。美国疾控中心的数据显示,该项目准确性相当高。不过若它依靠的数据源较为单一,其准确性就会受影响。此外,有时人们会受到舆论报道影响而过于担忧,但这种担忧与流感并没有关系,因而此类数据也会影响其预测的准确性。

医疗产业咨询顾问杰米·鲍尔斯(Jamie Powers)表示:“在此类分析预测中,我们需要多个不同的数据源,所以在疾病大爆发前,我们就要随时保持与疫苗制造商,疾控中心和其他国家公共卫生机构的联系。”

想要精确预测寨卡病毒的走向,就需要从临床试验,监测活动和供应商网络拿到丰富的数据。不过,2014年抗击埃博拉病毒的经验告诉我们,各国在病毒爆发的分析预测方面能力还有限,发展中国家更是严重滞后。

自发现以来,寨卡病毒迅速在美洲大陆蔓延,引起了各国政府和人民的重视。针对该病毒的公共卫生监测系统已经上马,但对数据的分析和反馈过程却有些拖后腿。此外,疫苗制造商无法及时获取来自各方的数据,也拖慢了疫苗的研发速度。鲍尔斯认为建立一个数据分析平台是眼下最为紧迫的任务。

事实上,医疗行业在大数据上遇到的困难与其他行业类似。那就是可用的数据量过于庞大,想要去伪存真不容易。此外,如何将准确的数据交到能完美利用它的人手上也是个巨大的挑战。

其实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我们已经能准确的对庞大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提取,但在数据转交的过程中却无法发挥平台和系统的优势,总是慢一拍。希望不久的将来业界能及时补上平台建设这块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