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信用评分和大数据

中国IDC圈2月14日报道:在中国浏览互联网时,一定要避免在凌晨2点和4点之间上网,远离提供快速贷款的网站,而且要注意不要太频繁地更换手机。还有一条很好的经验是为你的办公室订购窗帘,而在网上购物的时候,选择购买潜水器材而不要选择摄影器材。

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所有这些选择都可能影响你的信用评分。而你的信用评分将由中国各大互联网企业正在测试的多个实验性质的算法确定。这一评分有朝一日可能影响到的事情,将远远超出你获得贷款的能力。一些人认为,它可能会决定你获得医疗保健、教育、就业以及“良好”公民身份的资格。

新的评分系统是中国政府支持的一项努力的一部分,目的是加大对数亿中国人的放贷力度。这些中国人想获得小企业贷款或消费信贷,却没有抵押品或融资历史。

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从企业贷款到零售信贷的各种贷款的公司,正依赖于互联网搜索历史和移动电话购买等“非传统”指标,帮助确定谁的信用可靠。多家民企承认,凭借中国央行去年发放的开发试验性征信系统的许可证,它们可以访问中国互联网用户的记录。

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向企业发放了8个许可证,其中既包括腾讯(Tencent)和阿里巴巴(Alibaba)这两家最大的互联网集团,也包括平安保险(Ping An Insurance)这家中国最大的保险公司之一。

这类信用评分不仅正在成为获取贷款的途径,还被广泛应用于越来越多的非金融活动。更高的评分能让你在机场安检时走快速通道,更快获得外国签证,甚至还能帮助你收养宠物。

中国政府的另一个项目还打算最早在2020年把一些算法应用于所有这些数据,不仅评估公民的信用可靠度,还将评估他们的总体“诚实”和“可信任程度”。

到目前为止,中国政府的努力基本上还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人确切知道新的模型会是什么样子,或者会用到哪些变量。有关该计划的一份措辞晦涩的纲要表示,其意图是“以守信激励和失信约束为奖惩机制”,并声称其目标是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

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光华管理学院(Guanghua School of Management)专门研究信用风险的教授王志诚表示,该项目诞生于当今中国的“道德危机”。他说:“人们不认为信用或诚信是重要的。这正是这个(更全面的国家)体系的用意——提高不道德行为的成本。”

不过,他说,基于大数据为人们评分也许并不容易——中国的互联网充斥着伪造的数据、简介和交易。

“中国距离真正为每个人打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中国想这么做,就必须提高这些数据的准确性。目前的情况是‘进去的是垃圾,出来的也是垃圾’。”

实验室的小白鼠

批评人士表示,中国的互联网正迅速成为一个实验室。在这里,大数据遇上了“老大哥”:技术进步与利益驱动的民营企业、威权的政治及薄弱的公民自由相结合,正在催生出一种有毒的组合。一些人表示,如果没有制衡,这个“社会信用”体系可能被用于根据“爱国”标准(比如是否购买进口产品或在社交媒体上的发帖内容),为每个人的公民“表现”打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