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是犯罪分子的催命符

中国IDC圈5月6日报道,近日,北京市政法委书记张延昆指出,要注重加强执法司法部门释法说法,在每一起案件处理过程中,都要通过准确、及时的法律解读和信息发布,实现以案说法,要把法治文化融入群众公共文化生活,重点开展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努力打造更多的法治宣传优秀品牌;要不断创新法治宣传教育方式方法,注重新媒体、新技术在法治宣传工作中的应用,加强普法网络集群建设,促进法治宣传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随着大数据战略行动的推进,目前,以大数据为重点的信息化手段,已经成为警方工作的“法宝”。

通过大数据技术,警方统计诈骗电话、木马病毒、非法网址等数据样本,可以迅速判断是否遭遇了信息诈骗;通过建立的扒窃人员信息库,警方对抓获的嫌疑人进行信息比对,以便开展下一步刑事调查工作;通过天网监控呈现的数据,警方在后台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寻找嫌疑人的轨迹,提高侦破案件的效率……

在众多案例和实践应用中,大数据已为公安机关打击犯罪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大数据无疑是打击犯罪的一把利剑。

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协助警方破案的例子。两个嫌疑人合伙骗走了受害人价值几十万元的货物。两人登记住宿的身份证是假的,手机停机,连驾驶的车也是套牌的,案件似乎陷入了僵局。虽然证件信息是假的,但诈骗行为是真实发生的。只要犯罪分子住店、开车、打电话,只要分析关联,就能被我们找到突破口。

破案的思路并不复杂,车进出一个城市超过24小时,可以推断车主有住宿。通过将全部宾馆记录和车的进出记录进行碰撞,可以发现重合点。再把嫌疑犯的停机前的手机轨迹调出,发现当车在这个城市时,手机也到了。这种人、车、手机合一的情况说明这个人嫌疑极大。再通过人物关系分析,发现他的一个侄子很可疑,通过把两个嫌疑人的照片让受害人辨认,很快就确认了犯罪分子。

“程序只是比人脑更机械,但程序能做大规模的数据处理,人工绝对做不了这么多。一个旅馆几百号人同住,凭什么查这个人不查那个人,就是因为有别的轨迹可以碰撞。这就是一个大数据碰撞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