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曙光董事长李国杰:AI创业要摆脱“收购或死亡”的魔咒

中科曙光董事长李国杰:AI创业要摆脱“收购或死亡”的魔咒

AI对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曙光董事长李国杰而言,并不是新事物。

作为中国最早一批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他在美国求学时便已亲身经历过上一波人工智能浪潮,其后又在科研任教和工业研发中,在并行处理、计算机体系结构、人工智能、组合优化等领域,颇多建树。当然,AI也是中科曙光的最新战略重点所在。

在近日接受量子位等媒体的采访时,李国杰院士谈到了他对当前AI发展的看法,特别是中国在AI竞争中存在的机会和挑战,他也提醒AI创业公司,要摆脱众多公司之前“不是被收购就是死亡”的命运,注重技术和商业的结合。

量子位《大咖来信》栏目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把我们与李国杰院士的对话进行了整理。

AlphaGo带动人工智能火热之后,不少人问我:现在的人工智能进入了什么阶段,会不会再进入50年代和80年代的历史周期?

我想每一个新技术的发展,都有一个类似四季春夏秋冬的过程,云计算是这样、物联网是这样,可能智慧城市也会是这样。

人工智能有点不同,因为人工智能已经热过好几回了,好像没有分明的四季,这其中有它的特殊性。

但我个人判断而言,人工智能现在的“季节”是秋天,即到了收获的季节,这背后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深度学习的算法、规则都相对成熟了,而且不是大家熟知的AlphaGo才开始的。

像我的朋友李凯和李飞飞发起ImageNet的时候,已经是8年前的事,很难想象一开始申请经费都得不到批准。

再后来Hinton用深度学习的方法,一下子把在ImageNet上的识别率提高到了80%多,让大家看到了方向。

不过这也是有时代背景的。为什么以前的机器没有这个能力?核心是数据没有这么多,联网设备也没有这么多,所以现在条件保证了,人工智能也就见效了。

这就好比你在路上走,你的路径、车灯数据都有了,所以现在沿着过去的积累,一切狂飙突进都变得水到渠成了。而且新的器件、超导、量子计算等新规则都在不断涌现,可能会进一步加强加快这个过程。

所以我认为AI进入到一个新时代,今后一二十年都应该会有更多进一步的发展。

不过,这也不意味着此次人工智能在任何领域都能一帆风顺。

我们回顾过去,AI发展从来不会水银泻地般突破各个领域。

比如无人车,2004年美国DARPA开始搞无人车测试,结果所有的车都翻车了,200英里的比赛没有车跑过10英里就翻了,才让参赛者意识到人工自己编写系统是不行的,于是转而走人工神经网络来做。

但其后神经网络也不是就完全没有问题,也出过笑话。比如微软机器人网上聊天,被年轻人胡乱教一气,最后机器就认为911是假的,希特勒是好的。本来这些和机器聊天的年轻人是恶作剧,但机器辨别不了,你给它正确的东西它就学习正确的,你给它错误的知识它也学习,最核心的是没有“常识”。

所以现在美国AI计划里,特别强调推理、解释等方面的尝试,这可能是一条光明的路,但肯定还有很多的困难需要进一步克服。

丨靠算法弯道超车?

当然,每每谈到当前人工智能,话题肯定也离不开大国竞争,中美对比。

之前也谈过,人工智能产业要像一棵大树,必须扎根在系统结构和软件理论的深土中,发展人工智能不能停留在算法层面,要关注从算法、软件、人机截面到系统结构和芯片这一完整的产业链和生态系统。

但现在国内来看,更多还关注在算法层面,这可能不足以支撑我们走更远。

重视算法也无可厚非,因为算法的作用比较容易显现。

现在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公司都以算法为核心,原因是算法研究的门槛比较低、论文发表的难度也低,容易出成果,这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一个公司光靠算法,或者行业都围着算法你争我赶,很难有竞争力。今天你看着算法机会多,容易赚钱,但也很容易被别人赶超。

而且真正标新立异的颠覆性算法现在还比较少,更多还是一些改进性的算法,所以把大部分的精力集中在算法上,是不全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