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大数据金融如何反欺诈将一步步破碎羊毛党的黄粱美梦?

 大数据金融反欺诈走上历史舞台,并为整个未来新金融的发展保驾护航,它也将会让羊毛党们的黄粱美梦最终破碎。
 

8

  今年两会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当前系统性风险总体可控,但对不良资产、证券违约、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等积累风险要高度警惕。互联网金融风险连续四年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中,可见风控对于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影响之大。

    日前,网贷之家联合盈灿咨询发布的《P2P网贷行业2017年1月月报》显示,截至2017年1月底,P2P网贷行业正常运营平台数量为2388家,相比去年12月底减少了60家。近年来数千家P2P平台的倒闭,与资金实力不足、技术条件不过关、营销能力欠佳、风控水平不高等有密切关系,在这一系列企业经营风险中,最为棘手的就是坏账风险。     信用借款坏账分为两类:一类是借款人在借款时主观上不想还款,被称为“欺诈”;另一类是借款后,还款能力出了问题而还不起款。由于国内个人征信体系尚不完善,中国欺诈违约率明显高于国外,而且低廉的线上造假成本和层出不穷的信用诈骗手段,大大降低了网贷申请过程中的诈骗难度,给P2P平台识别风险带了很大的冲击和挑战。     此外,网络技术的发展,还让互联网金融风险集中于政策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挤兑风险等方面,而且比传统金融风险更隐蔽和易于扩大,最为典型的莫过于金融欺诈团伙的“薅羊毛”现象了。     羊毛党带来“欺诈式繁荣”之后,业内一片血流成河     P2P平台与“羊毛党”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关系。对平台而言,“羊毛党”的出现,是爱,也是恨。     一方面,“羊毛党”快速提升注册人数和交易量的行为,可以推动平台快速发展,让企业拥有谈判融资的筹码,让企业迎来短暂的虚假繁荣;但另一方面,这些人通过微信、QQ、论坛等方式联系在一起,通过伪造IP地址虚拟多台电脑设备的方式,用软件同时控制多台智能终端做为肉机,在社区软件里组成关联群、招聘“兼职人员“等等,集中进行“薅羊毛”行为,用极低的成本获取极高的收入,致使许多互联网金融平台损失惨重,甚至被搞垮。     据悉去年有不少于100家P2P公司遭到羊毛党攻击,损失惨重,光是深圳、浙江两地就有20多家跑路,业内平台死一大片,血流成河。不得不说,羊毛党的出现是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一种黑色幽默,它既是时代的畸形产物,但又似乎是一种必然。     这些P2P行业的“寄生虫”,大口大口地吞噬暴利,使得业内血流成河,普通的投资者自然也被“殃及池鱼”。     传统金融反欺诈却几乎束手无策     传统的金融反欺诈一般有三种模式:“黑白名单”、基于规则的防范机制和利用内部数据进行建模分析防控风险的方法。     作为基本的防范措施,黑白名单这种反欺诈模式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在没有平台用户全数据的整合分析下(用户行为、交易和资金数据、以及用户个人信息),真实用户被误杀的概率会很大。     基于规则的防范机制也是金融企业的常用应对措施,这些平台会通过设置一些活动的隐形规则、投资门槛和活动陷阱,尽最大努力去拉长羊毛党投资资金在平台上的周期时间,降低薅羊毛的整体收益,但期间往往会出现规则设置僵化等问题。     目前基于用户数据的反欺诈模式中,国内的反欺诈服务商大多以数据验证和交叉比对为主,但无法深入用户内部生产环境,由此也无法在规则优化,模型训练,欺诈确认等方面行成闭环,对用户风险的预判容易出现偏颇。另外一些平台会把数据资产当作自己的隐私,不希望平台的核心数据脱离平台本身,于是在打击反欺诈团伙时导致很多第三方监控产品能获取的用户数据极少,监控效果往往不理想。     由此来看,传统的金融反欺诈模式只能实现一定程度的“未雨绸缪”,并不能很好的解决风险大数据的缺失、或因共享不足等构筑反欺诈“防护网”的核心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