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带来的“人机矛盾”开始隐现

如果机器一步步将运算过程中的因果关系向人讲清楚,可能要用上100年的时间。

但即使业务员对数据无条件相信,也还是不够。因为他面对的客户是真实的人,人不是数据组成的,他如何做决定,要受到很多因素影响,甚至有时候会有不理性地选择。所以人与机器如何相处,未来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智慧来思考。

以上所列举的一些挑战主要还是集中在场景应用层面,通过技术的改进和认识的进步,一些问题都会在时间推进过程中得到化解。但真正的挑战其实来自大数据对产业革命的影响,如果没有前瞻的认知很可能会让企业失去下一个世代。

大数据时代呼唤大数据思维,未来马太效应可能超乎人们想象

大数据时代正在呼唤崭新的思维,也就是大数据思维。那么要怎么理解大数据思维呢 要想得到完善的理论体系,很可能还需要行业进一步的发展,但目前我们可以简单提炼一些关键词。

第一个:“不控制”的艺术

人类历史从奴隶社会进入农耕社会再进入到工业社会,最显著的一个变化就是出现了公司这一全新的组织形态。

在工业化到信息化进化的各个阶段中,又依次诞生了类似福特、波音、谷歌、阿里等巨头,它们将公司的力量和形态发挥到了极致。这个极致的典型特征就是公司本身不仅将自己的主业推向了几乎不可逆转的垄断地位,而且进一步做到了跨地域的分工、同行业上下游的整合和跨行业的整合。

很多整合都是通过产业并购和控股实现的,导致企业规模越来越臃肿。到了大数据时代这种玩法可能就不适用了,因为按照原来的模式,股权的转移一定是通过控制和被控制的状态来实现的。大数据时代数据越来越成为核心资产,可以不通过收购企业,就跨界掌握一家公司,就像滴滴不需要购买任何一辆汽车就可以掌控庞大的专车队伍。

第二个关键词:万物皆有灵魂。

之所以可以把大数据上升到一个时代的高度,是因为它第一次颠覆了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路径。以往人是绝对的主宰,我读书就是我读书,我购物就是我购物,我看病就是我看病。

而大数据时代,当然是设想的后大数据时代。你读书(电子书)的同时,书也在读你。因为你读书时候,在第几页停留久了,哪几页很快就翻过去了,书都会有准确的数据搜集,这些数据就会反馈给出版社或者作者手中,判断你的喜好和口味,以便下次准确推送合适的书给你。

当然,这样的事不仅仅局限图书,就像题目所说,万物都会有“灵魂”,物品创造出来不仅仅是满足人的需求,更重要的使命是读懂人的内心,这是一个很伟大的进步。

第三个关键词:生态运营。

我们看看巨头们现在都在忙些什么 不管是苹果、阿里还是小米,甚至连传统制造业例如海尔、丰田等,都在向另一个形态进化,就是EOP--生态运营。

这个形态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呢 简而言之,就是利用一个超大核心企业牵头把初始流量导入进来,用多种联营的方式一块运作这个平台。这个平台就像森林一样,各种生物均在里面自由生长,形成稳定的生态圈。这个平台已经不是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而是共生共荣。

实现这个功能的工具就是大数据,利用大数据作为底层生产资料将大家串联起来。我们知道互联网时代也有生态圈的概念,大数据时代的生态圈有什么不同呢 

大数据可以彻底解决共享和透明的问题。阿里是典型的互联网生态圈,在订单时代(未来可能会步入大数据时代)他没有解决信息不透明的问题,不管是上游的制造者还是下游的消费者,阿里仅能凭借数字做概率性的推演和预判。

而大数据时代,阿里处理的不仅仅是订单,而是要挖掘静态和动态的数据,而后分析供需两端的详情,最终做到精准营销、精准生产、精准物流和精准消费。

这个完美状态也就是马云所说的“计划经济”。

假如这个预测成为现实,那么未来大数据生态圈,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生产端、流通端和交易端。阿里和京东,他们仅做到了流通端,就做到了如此大的规模,大数据时代也许这个边界将会扩大,那将是个万亿级的规模。

当然,这样的结果也会导致严重的“马太效应”。这也是我最后要提的,大数据未来和人工智能的结合,给社会带来的挑战也许要更严峻。比如会带来巨大的贫富分化,包括以后我还会专门来讲一个话题—无用阶级。当我们为新技术进步兴奋的同时,还是要认真思考背后的阴影,因为大数据带来的这次工业革命可能跟之前不太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