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时代的杂志

《48小时》诞生记
云计算时代的杂志

 

48个小时,完成一本杂志从策划、撰稿到排版、印刷的所有工序,《48小时》是第一个用云计算原理产生的媒体。它的大获成功也让自己成为最热门的商品。

 

文/胡尧熙 

 

5月14日,旧金山的一些书报亭里出现了一本新杂志的创刊号,这本名叫《48小时》的杂志的首期封面专题是“喧嚣时代”,全书共60页,定价10美元,图文并茂地收录了关于Lady GaGa和上世纪60年代摇滚潮的报道。作为一本新创刊的杂志,它没有附印大幅海报,但也享受了和《时代》并排摆放的待遇。这本杂志出街的新闻在当天登上了《早安美国》和CBS午间新闻报道,福克斯新闻网也随即跟上,并称它为“第一本属于云计算时代的杂志”。

 

48小时的工序


大部分人是通过Twitter知道《48小时杂志》的。从5月初开始,一个叫48HR magazine的账号开始频繁地出现在用户界面内,它只follow了6个好友,但却有4000多个人把它加入了关注对象。这个账号的简介让很多人不由得对它产生好奇,每个人都能在简介中清楚地看到,账号后面的那位老兄想要在48小时内做完一本60页的杂志,他会在北京时间5月8日公布自己的创刊号选题策划,然后接受来自全世界的文字与图片投稿,再用剩下的24小时完成编辑与排版工作,计划在5月10日让电子杂志上线,再在一周之内让杂志实体摆上书摊。
5月8日一大早,所有在Twitter上follow了48HR magazine的用户都接到了对方发来的私信:创刊号的主题已定为“喧嚣时代”,请在24小时内把图片和文字发往编辑邮箱。来自全世界的5000余名媒体记者和自由撰稿人按照对方留下的邮箱寄去了投稿。
这个异想天开的计划源于《连线》杂志的资深编辑亚历克西斯·马德里加尔,他目前也是《48小时》的临时主编,在公布这个计划时,他其实没有太大把握能吸引足够的撰稿人,因为这个计划多少显得一厢情愿。另一方面,《48小时》的固定成员只有4人,都是自由撰稿人和网络编辑,彼此之间从不见面,都在网络上通过不同的“云端”完成分内工作,马德里加尔也担忧,如果投稿者数量庞大,自己的团队无法在24小时内看完所有稿件,并完成编辑和排版印刷的工作。但互联网的威力很快显现出来,Twitter上不断有人给他留言,表示自己虽然无法抽出时间撰稿,但可以义务担任编辑,他抽选了40名来自《大西洋月刊》等主流媒体的记者,知会他们周末要腾出时间,随时到旧金山报道。
当5000余封投稿塞满信箱的时候,马德里加尔在Twitter上给每个待命编辑发了私信。次日,40名编辑乘坐飞机从四面八方赶往《48小时》在旧金山的临时编辑部,他们奋力在规定时限内完成了杂志制作,《48小时》的官网第一次出现了内容更新。

 

云端的媒体


《48小时》的诞生很快成为新闻,为了避嫌,《连线》杂志并没有对它做报道,但其他主流媒体纷纷发出了“难以置信”和“iPad之后,更能顺应时代的媒体形式出现了”的声音。
在商业上,《48小时》也取得了成功,最初马德里加尔认为读者会选择在网上观看杂志,而印刷上摊之后的销售量不会超过2000本,订阅人数不会超过500,但事实出乎预料,杂志上网后的第二天,他收到了1500份要求订阅的邮件。数字虽然并不庞大,但和创刊号4000册的印刷量相比已经非常可观。
马德里加尔并不是“48小时计划”的创始人,这个想法源自杂志的插图师德里克·查特伍德,他的本职工作是华纳兄弟的游戏设计师。“云计算已经不是一个概念,事实上,我可以很清楚地感觉到,网上的信息越来越多,但电脑里需要安装的软件越来越少,当事情发展到下一步,电脑本身都不用存在,你可以用一台能上网的计算器,从‘云端’里租用内存和处理器。我一直在想,如果这个时代真正到来,工作方式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现在很多事情都不用亲手去做,我们可以把工序分解到不同的‘云端’里完成,新技术总能改变产品和工作的形态。”查特伍德说。
严格意义上而言,《48小时》算不上是新媒体,它由惠普实验室提供的一套自助发布系统把杂志内容呈现到网上,仍旧没有摆脱电子杂志的影子,而印刷品则纯粹是传统媒体的介质。马德里加尔认为《48小时》的本质是个实验,但因为大获成功,它可以转变为商品,“所有人都在说数字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但我们证明这两者是可以兼容的,由于运作方式不同,它会带来新的读者。首先,通过云计算的原理,你是在一个开放的环境里制作一本杂志,你可以筛选最好的信息放在内容里,从商业的角度而言,它能最大限度地压缩成本,媒体可以回到以读者为本的年代,而不再把广告作为生命线”。

微信关注公众号“cncompute_com ”,为您奉上最新最热的计算头条资讯,干货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