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越开放越垄断 越垄断越开放

一直以来,互联网行业总是存在着开放与垄断的激烈争辩。在笔者看来,融合大趋势决定了互联网行业必然走向开放,而这种开放却意味着更大的垄断,越开放越垄断,越垄断越开放。

融合大势迫使互联网必然走向开放

我们清楚的看到互联网正变得无处不在,而且也在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互联网不再只是聊天工具、玩网络游戏、看新闻、发邮件……这些完全基于互联网的业务只是互联网的一小部分市场,当互联网成为类似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之后,各种各样的汽车可以奔跑于互联网之上,让互联网的市场无限放大。

这意味着互联网与各类实体产业的融合,比如,与消费融合产生了电子商务、与支付融合产生电子支付、与医疗融合产生了远程问诊、与交通管理融合产生了智能交通、与手机企业融合产生了互联网手机,这种融合的例子太多太多,而且互联网在不断的拓展其外延。

然而术业有专攻,当互联网与各类产业发生关联的时候,互联网公司拥有网络技术实力,却并不具备其他行业的知识和技术,于是就有了双方合作,互联网也有了产业链的概念。一直以来产业链似乎只是实体企业才有,比如,PC产业链,包括零部件生产、整机组装、芯片研发、软件和操作系统研发等。

当融合时代到来的时候,任何一家互联网公司都不可能通吃产业链,就需要有开放共赢的思想,而这个时候互联网必然迎来开放。只有通过开放,才可以让互联网能够满足更多人的需求。

以互联网手机为例,互联网手机包括操作系统、应用、手机硬件研发等环节,在非互联网手机时代,国产手机企业基本上无需考虑操作系统和应用,只需要从方案公司购买成型的方案,然后组装生产即可。然而互联网手机却需要产业链上下游通力合作,运营商、手机制造商、应用提供商,都需要加入进来,因为互联网手机需要运营商的网络支持、需要互联网应用提供商的软件支持,这样才能保证互联网手机名副其实。

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企业就需要向运营商、手机制造商开放,让他们参与到软件应用的定制中来,而不再是互联网企业自己说了算。而且互联网向每个新的领域融合的时候,都需要向该领域原有厂商开放。这个例子是互联网对外开放的例子,而对于互联网内部来讲,也有同样的趋势。

有人说,腾讯似乎无所不能,有聊天、电子商务、新闻门户、邮箱、手机应用、安全应用、支付应用等等,互联网公司对内似乎不需要搞开放,完全能做到一家通吃。事实上,这种想法仍然是狭隘的互联网思维,因为没有看到互联网行业内部也在发生巨大的融合。

以微博产品为例,看一下这种融合趋势。我一直认为微博是互联网的“万金油”,微博是一个平台化的产品,与IM工具一样属于底层建筑,而各类产业都可以构建在微博之上。比如,电子商务、婚恋服务、营销服务、求职服务、游戏娱乐等等,而对于微博平台提供方来讲,任何企业没有能力覆盖所有微博上的产业,必须要采取对外开放合作,引入第三方应用来实现。

如果微博平台想自己做所有应用,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巨大的精力,投入产出不成比例。几家最大的互联网公司员工数量都已经超过10000人,互联网公司本来属于轻公司范畴,不是劳动密集产业,却能有上万名员工,的确让人吃惊。而且互联网公司需要创新精神,一旦公司发展成为“大象”级别将很难快速创新,公司官僚主义必然会滋生。

而开放则能够避免互联网公司变得太大,太臃肿,同时还能够活跃应用。更为重要的是,开放可以带来合作伙伴,获得行业尊重,同时可以应付更多的用户需求。通过开放提升了平台的服务能力,无疑会提高平台的粘性,这是一箭双雕的好事,何乐而不为?

特别是互联网进入社区化时代之后,社区平台巨大的流量需要产生价值,需要汇入更为广阔的海洋,因此开放就变得更加必要和迫切。我们看到,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互联网巨头纷纷打出开放大旗,吸引开发者、合作伙伴加盟,一时间各类开放平台层出不穷。而且一切都是因为融合带来的巨大变革,是融合促进了互联网开放!

互联网越开放与垄断的辩证关系

那么,这种开放是不是就意味着互联网不会垄断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反而是越开放越垄断,越垄断越开放,垄断与开放成为一组辩证关系,开放的反义词不是垄断,而是封闭。苹果就是这种垄断与开放辩证结合的代表:苹果垄断了产业链核心技术,然后把所有部件开放给产业链合作伙伴代工;苹果的巨大开放带动产业链的迅猛发展,卖内存的,产屏幕的都发财,而他们都被苹果封闭在股掌中,这值得玩开放的互联网公司学习和借鉴。

都说facebook是如何如何的开放,其实facebook才是最大的垄断。因为他构建了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生态系统,让对手们没法生存,让更多的应用开发者陪着他玩。所以不要只片面的谈开放,开放和垄断关键看你怎么定义,苹果那个模式也可以叫做开放,也可以叫做垄断。

其实,很多人都没有清楚的认识我所谓的垄断,并非法律上的垄断,而是一种市场形态。微观经济学上讲市场形态分为四种: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完全垄断,这都是市场形态,而并非是依靠市场支配地位打击对手。而且这四种都是理想状态。

当前互联网的竞争,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寡头垄断的竞争模式,腾讯、百度、新浪、网易、搜狐、阿里巴巴等企业的产品是同质的,或者是稍有差别的,少数卖者之间控制70%以上的市场份额或者说网民、流量,他们所处的市场形态属于寡头垄断的市场形态。

目前,在互联网行业推开放战略的企业都属于寡头垄断市场形态下的寡占者,也只有寡占者才具备对其他企业开放的能力。这些寡占者所开放的对象绝不可能是寡占者其中的任何一家,而只能是非平台级的企业。大家看下,现在接受开放的基本上都是游戏、工具等应用型互联网、软件企业。

从某种程度上讲,寡占互联网公司对外开放,是为了构建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通过这样的生态系统,吸引更多的用户。他们非常想垄断生态系统中的一些资源只为自己所用,比如,签订独家接入协议,其实这就是一种限制竞争的行为,当这种行为达到某一比例的时候,自然触犯垄断法。

任何新的行业都会从完全竞争向寡头垄断方向发展,这也是企业为之奋斗的目标。除了一些资源性垄断企业除外,比如,电力市场是完全垄断市场,石油市场是天然的完全垄断市场。所以不要看到垄断二字就认为是坏的,垄断是节约资源的一种方式。

互联网平台提供商们,通过开放帐号(QQ帐号、淘宝帐号、新浪微博帐号等),让其他互联网公司可以使用这些帐号登录,并提供互联网平台接入服务(API),这可以称作为开放,在开放的同时,互联网平台服务商抢占了更大的地盘,让更多的小企业围绕在自己的周围,让自己的平台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服务,从这个角度上讲这又是垄断。

而且开放程度越高,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合作伙伴,开拓更大的地盘,提供更多服务,就变得越垄断。反之,随着自己地盘的扩大,用户不断增加,平台提供商的产业也越来越多,可以拥有实力向更多的企业开放,因为有流量和用户的支撑,可以通过开放为合作伙伴带来利润。

由此,你不难看出在互联网行业,开放与垄断是一组辩证关系,可以相互转化,因此简单批判某家互联网公司搞垄断是不正确的。

互联网开放是瓜熟蒂落的自然现象

而且互联网开放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自然现象,时机未到开放反而是错误的。这就好比是中国清朝一直闭关锁国,不搞开放,即使八国联军的大炮试图轰开中国的大门,仍然无效。然而解放之后,三中全会制订了改革开放的路线,中国经济一片繁荣,这其中蕴藏着深刻的道理,完全能够指导互联网公司的开放。

清政府关起门来管理国家很简单,人们不会受到未来文化和思想的冲击,因此会安心的过日子,政府也容易统治。清政府无能,加之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和帝制,他们没有能力管理一个开放的国家,因为开放意味着“革命”.

但是解放之后,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洗涤,中国已经不再是封建国家,中国也成为一个有主权的国家,在联合国有了自己的位置,这意味着中国具备了改革开放的能力,因此搞开放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从这方面分析,开放相比封闭是一门更高超的技艺,时机不到,条件不成熟如果搞开放,结果会事与愿违。

最典型的案例是,中国移动的移动梦网从一开始就搞开放策略,自己搭建平台,让SP唱戏,但是由于没有完善的规则,漏洞百出的机制,导致SP基本上沦为抢钱的工具,不能够为手机用户提供任何服务,而中移动也因此背上骂名,大大损害了品牌信誉。这是开放失败的典型,同时也警示互联网公司,不能盲目的搞开放。

马化腾在2010年底发表讲话时候,就谈到“开放是一种能力,而不是简单的姿态”.的确,口口声声吆喝开放的不一定是真开放,而且如果自身没有庞大的用户数、用户粘性、互动性、支付习惯、开放规则,就直接宣布开放,那只是一种营销和炒作,属于公关范畴。

强扭的瓜不甜,不合适的开放没有价值。有些公司为了炒作和噱头,大肆鼓吹开放,搞的有模有样,其实这种开放是自私的,不负责任的。比如,某安全公司,宣称要搞团购开放平台,并与团购网之间互通帐号,而实际上这家公司的用户帐号无任何粘性,这个团购平台只是个网址导航,不提供任何的团购服务,开放只是形式,最重要的目的是炒作,同时获得利益分成。

因此,互联网不需要假开放,开放是一种能力,开放是一种瓜熟蒂落的自然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