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韩信之败分析创业元老缘何悲情出局?

千古名将韩信,在楚汉之争中,是仅次于刘、项二人的三号人物。若没有韩信为汉营开创局面,刘项争霸,输的必是刘邦。但这位刘邦的头号大将,下场却极为悲惨,在刘氏王朝天下大定后,多次被降免职务、剥夺实权,先从齐王徙为楚王,又从楚王降为淮阴侯,直至最后被踢出局,连性命、宗族也难保,被夷灭三族。

韩信曾对自己的命运做过极其精辟的概括:“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一结论显然把自己出局的责任全然推到老板刘邦身上,但同为创业元老的丞相萧何、留侯张良、战将曹参等人却能善终,这说明问题并非只出在刘邦身上,韩信自身也有其缺憾之处。韩信与刘邦二人相互狐疑,既有韩信难以克服的出身成因,也是其自身多次推波助澜,而导致局面难以挽回。

作为创业元老,韩信虽手握大权,可以主宰一方,但却一直徘徊在刘邦的核心圈子之外,无法完成从股肱干将到心腹大臣的角色转变。他和老板之间,始终没有建立起稳定、牢固的信任关系。而这若即若离的关系,最终在汉王朝创业成功后决裂,引起了韩信的败亡。

敌营跳槽火箭提拔

与萧何、曹参、樊哙这些刘邦的沛县原班人马相比,韩信的出身并不出彩,不仅是半路入伙,而且还是来自竞争对手———项羽的部队。好在秦末各路诸侯纷争,良禽择枝而栖,是个可以自由转业的人才市场。但是,这一敌营来投的印记,韩信自始至终难以抹去。

韩信最先投奔的是项梁,项梁死后又转入项羽手下。可惜,这位忍过胯下之辱、心藏雄才大略的人才,在楚营却难以出人头地。在多次给项羽献计献策未果之后,他不得不选择了跳槽投奔刘邦。

到了刘邦麾下,韩信沉沦下僚的命运并未得到改变,他再次逃跑,结果差点搭上了小命,幸亏监斩的夏侯婴有识才之德,刀下留人之后,又将其举荐给刘邦。梦想风云际会的韩信阴差阳错地成了汉营的粮官,依然郁郁不得志。他再次开小差,半夜逃跑,结果被丞相萧何猛追,上演了千古扬名的一幕———萧何月下追韩信。萧何竭力将韩信推荐给刘邦,恳请后者一定封韩信为大将。

刘邦本想草草了事,但在萧何的坚持下,只得斋戒设坛,演出了一场大张旗鼓的封赏。默默无闻的韩信立时成了一匹让人刮目相看的大黑马。

刘邦是个粗暴的老板,流氓作风颇浓。他有识才之明,但却没有尊重人才的雅量--他会在来访的儒生的帽子里尿尿;魏王魏豹被他骂得狗血喷头,结果气得直接造反;而丞相萧何更是一语道破,骂刘邦“拜大将如呼小儿”,极为儿戏。但刘邦一旦认准了人,必然会重用———不会像项羽一样,眼睁睁地把人才拱手送人。从这点来看,韩信是找对了老板。

对这一次的火箭式提拔,刘邦原本自己心里也没底。但韩信的破楚方案一出,刘邦大喜,相见恨晚,并将开拓外围的重任托付给韩信。

如此,经过多轮折腾,韩信完成了职业生涯的飞跃。但他还有两个问题要面对:提拔如此之快,他得拿出真正的实力服众,巩固自己在汉营的地位;半路来投,他得拿出诚意,获得老板刘邦的真正信任。

两次遭“捞兵”未获信任

成为汉营高管后,韩信便一直领兵在外开创局面———刘邦自己与项羽直接对攻,而派韩信去攻取魏、燕、赵等地,从外围上瓦解楚国势力。这对韩信来说,好处在于能放开手脚,快速实现业绩;坏处也不少,长期在外,不容易和老板建立互信。

韩信迅速展示了他的能力,手脚利落地俘虏了魏王豹,攻破了代国。但当韩信小有成绩之时,刘邦急吼吼派人从韩信这里捞走精兵———一来充实自身力量,二来也是避免韩信尾大不掉。

随后与赵国的对决,才是韩信真正面临的挑战。赵国聚集兵力二十万,守住险要关口严阵以待。韩信再次施展了杰出的军事才能,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奇策,以少胜多,轻易击败了这二十万人,将赵国大将成安君斩首,还活捉了赵王赵歇。

灭赵之后,韩信已声名鹊起,成了令敌方闻风丧胆的名将。在汉营高管中,韩信已牢牢占据高位,但老板刘邦对他的怀疑却慢慢滋生———这次刘邦做得更绝,一日韩信还在睡觉,刘邦从外地星夜赶来扮成来使闯入卧室,当场抢了他的将符,夺了兵权。当韩信匆忙起床时,才发现手下的部队全被刘邦拉走了。

不过刘邦并未把韩信的路堵死,又封他为赵国相国,让他继续在赵地征募新兵攻打齐国。韩信只得又白手起家。

日后攻打齐国时,韩信更是顺手,项羽也连忙派大将龙且援救。韩信再次施展奇谋,轻易击败龙且,使项羽大伤元气,而齐国也被灭掉。

自韩信领兵以来,破魏,败代,降燕,陷齐,一路战功赫赫,事业已如日中天。韩信也成了楚汉之争中炙手可热的人物———他若忠于刘邦,则项羽立马可灭;他若倒向项羽,则刘邦大势已去。

正是功劳如此之高,地位如此之重,为韩信埋下隐忧:他自领兵以来,一直孤身在外,刘邦对其并无约束。与萧何、张良这种辅助性的智囊型人才不同———后者需要依附刘邦才有作为,但韩信几乎始终处于半独立状态,拥有极大的自主性。一旦他要自立门户,刘邦几乎毫无还手之力。

而作为老板,刘邦虽一直放手让韩信单干,但却时刻保持警惕。韩信稍有起色,他便立马打压,并不任由其发展。从两回征兵夺权来看,虽然客观上有与项羽对抗的兵源需求,但深层的根源更在于刘邦对韩信的不放心。面对一个处于半独立状态的高管,适当地削减其实力,是所有老板的本能应对。这一点上刘邦做得虽不厚道,但并非特别露骨。

此时的韩信,正处于职业生涯的巅峰。但巅峰之后何去何从,他并没有特别的规划———唯一的打算就是保持现状。事实上,多次的优柔寡断和犹疑不决,正是导致韩信丧失机会和最终覆灭的重要原因。韩信觉得自己的付出已对得起刘邦的知遇之恩,刘邦不可能卸磨杀驴。但麻烦还是来了,而且这麻烦是韩信自己制造的。

两度要挟裂隙滋生

虽然韩信在外围一路凯歌,但刘邦在与项羽的对决中,却几乎陷入绝境。他被项羽围困在荥阳难以动弹,急忙派人前往韩信处求援。

可这回韩信却耍了个心眼。十万火急时刻,他不仅不派一兵一卒救援解老板于危难,反而要求刘邦封他为齐地的假王(代理国王)。他的理由是,齐国为狡诈反复之地,又毗邻楚国,极其容易反叛,应该让自己代理国王镇守齐地。

这已经不是要求,而是赤裸裸的要挟逼宫了。在老板危难之际,这种落井下石式的请功邀赏,只有两种结果:老板答应,种下祸根,日后要被秋后算账;老板不答应,两人一刀两断。

刘邦立即对来使大骂韩信忘恩负义。急得一旁的张良、陈平忙暗地提醒刘邦,让其应允韩信之请,不然会马上生变。刘邦能屈能伸,明白已无力阻止,索性顺水推舟,派张良加封韩信为齐王。韩信这才发兵助汉。

之后,刘邦再次约韩信、彭越(另一诸侯王)共同攻打楚国,而二人却双双过期不至,刘邦又被项羽打得落花流水。刘邦只好忍痛割地赠与韩信,此举立竿见影,韩信马上出兵助汉,在垓下彻底击败项羽。

此时韩刘两人的关系非常微妙,韩信已称王,挂靠汉朝,与刘邦均为公司的大小股东;他盘踞齐地,又有自己的独立公司。

但还是长袖善舞的刘邦技高一筹,自项羽败后,刘邦又故技重施,在韩信未返回齐地之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驰入韩信军中,再次剥夺了韩信的兵权,并将他的封地从齐地转成了楚地,将他的老底彻底剥离。当时大局已定,人心归汉,项羽一死,韩信便失去了三足鼎立的凭借,单力难以对抗刘邦,所以很容易被剥夺权力。

此时的韩信,手无重兵,已基本丧失与刘邦对抗的能力。但韩信并未韬光养晦,到了楚地之后,依然带兵四处招摇,使得刘邦戒心更重。而且韩信又毫不避讳,与楚国的旧将沾染在一起,终于引来了灾祸:项羽败后,楚国亡将钟离昧躲到了韩信府中,韩信加以收留,结果被人告发。钟离昧煽动韩信趁势造反,但韩信又不敢决断,导致钟离昧自杀。韩信手持钟离昧的首级前往刘邦处表明忠心,结果自己也被刘邦扣留。

因没有确凿的理由,刘邦也算手下留情,只是将韩信从楚王降为淮阴侯,并软禁在身边看管。

其实,对于功高震主的忧患,韩信也有所认识,范蠡、文种的前车之鉴他也熟知,可他却心存侥幸,念及自己为汉朝立下的赫赫功劳,刘邦应会保留他的封地。

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天下一定,异性王全被剪除,韩信当然也不例外。

铤而走险身败名裂

被刘邦驱逐出高管层后,韩信异常郁闷,牢骚满腹,日夜埋怨,毫不掩饰失落。有一回,他去昔日地位远低于自己的将军樊哙家做客,樊哙激动得不得了,告别时用的都是跪拜大礼,但韩信却颇为不屑,毫不客气地说:“生乃与哙为伍(怎么沦落成跟樊哙这种货色呆一块了)!”他依然把自身定格在那个叱咤风云的大将军上,全然不知如今的自己已等于阶下囚。

表面的失落终于发展成实质性的背叛。韩信时刻谋划,终于等来了良机。陈豨是刘邦信任的近臣,被派往要害之地巨鹿担任当地长官。韩信抓住机会,竭力煽动陈豨造反,相约两人里应外合夺取大汉江山。陈豨鬼迷心窍,过于迷信韩信的军事才华,前往巨鹿不久后果然起兵造反。

刘邦亲自带兵征讨,长安空虚。韩信装病不前,却暗中纠集势力,准备袭杀皇后太子,夺取首都。结果半途被人告发,为吕后和萧何设计擒获,一代战神反而死于妇人之手。

得知韩信死讯,刘邦的态度也值得玩味———既喜又怜,喜的是将心腹大患除掉,不再担忧自己身后之事;怜的是,韩信是百年难得之才,又为大汉的创立立下汗马功劳,如此下场,死非其所,的确值得哀怜。

而韩信临死之前也后悔万分,但他悔的并非是背叛刘邦的不忠之举,而是后悔当时未听谋士蒯通之言,不立下决心,在有能力自立门户的情况下不果断行动,却在被剥夺兵权后铤而走险,结果身败名裂。

[作者介绍]

赵王,原名赵波,青年文史作家,供职于浙江教育出版社,著有《后三国风云》等书。

结语:功臣何以末路

从综合能力看,争夺市场份额,抢夺天下是韩信强项,无人能出其右。但与所有的创业元老一样,一旦天下大定,功高必然震主。

在对待创业元老上,刘邦算不上宽容,但也并非异常苛刻。与朱元璋相比,他算得上仁慈。大明建立以后,朱元璋几乎将创业功臣全部消灭,连徐达这种骨灰级老友都成了无辜的牺牲品。而与赵匡胤相比,刘邦又不算仁慈了。赵匡胤对待功臣,虽剥夺兵权,但却大鱼大肉招待,金银财宝赏赐,创业功臣们下半辈子也算有着落。

再看刘邦,他不仅杀了韩信,之后还接连剪除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而彭越更是被大卸八块,做成肉酱,遍传诸侯品尝。这做法的确让人不寒而栗。异姓王全被剪除,也算情理之中,这三人确实都有谋反之举,不像朱元璋多是无中生有。

韩信之败,固然和刘邦为巩固政权铲除隐患有关,但也和韩信自身的所作所为和性格弱点不无关系———

作为创业元老,韩信一方面没有韬光养晦、奉行功成身退之道以期躲过一劫——— 同样举足轻重的萧何,便聪明很多,他不仅一心一意辅佐刘邦,且在刘邦稍有疑心时,便立即买房买地,以示没有二心,反倒是半路入伙的韩信屡在老板危难时刻替自己谋取私利,两次要挟造成难以弥合的裂缝;另一方面,韩信被人多次煽动叛乱,可他在握有叫板实力之时,始终优柔寡断,不敢完全反水、自立门户,多回反反复复。正是其三心二意、患得患失的表现,招致刘邦越来越重的疑心,最终身首异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