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城市经济将成地方经济发展新引擎

在判断一种产城融合模式价值的关键指标中,该模式对地方经济发展贡献的大小和持续能力始终是重中之重。对于各级地方政府而言,“十二五”期间,改变地方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单位土地产值,已经是摆在眼前的头等大事。瞄准这样的目标,在具体的选择上,理想的全新发展模式至少应具备这些特点:充分激发本地优势、足够的规模体量、具备广阔前景的核心产业、绿色环保等。

但实际情况是,很多地方很难做出选择,同时也没有太多选择空间。“在众多发展模式的竞争中,海峡城模式通过在南京和平潭两个已落地项目的云城市经济模式实践,正不断接近各地方政府期待的理想模式。”海峡建设的一位负责人表示,海峡城的产业、经济能量将随着项目推进而逐步释放。

因地制宜:激发当地潜力

“同为海峡云之城模式品牌下的已落地项目,南京海峡城和平潭海峡城却并不是单纯复制,各自体现出与所在区域环境相对应的鲜明特点,这是至今大部分所谓城市经济发展模式所无法做到的。”有资深业内人士指出,在云城市经济的基本发展理念之外,各地的海峡城各有特点。

据了解,平潭海峡城的最终产业和发展模式定位的核心出发点之一,就是平潭所在海西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

除地区战略定位外,海西总体布局也是平潭海峡城最终定位的重要参考。根据海西经济区“一带、五轴、九区”网状空间开发格局,平潭的优势在于拥有承载“两岸合作”试验田的有利条件,凭借自身的独特优势和国家大力政策支持,2010年8月,平潭正式被确立为平潭综合实验区。

上述海峡建设的负责人分析,目前,平潭城市化率较低,工业基础薄弱,平潭岛的建设几乎为一张白纸,但已初步呈现爆发性增长的态势。同时,海洋运输业和隧道工程业两大特色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强劲购买力人群。“更为突出的是,平潭享有对台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并有一系列高起点规划,通过积极承接台湾产业转移,将成为台湾离岸经济的试验田。”

同样,在南京海峡城中国首座绿色活力智慧城的定位中,海峡建设充分发掘了南京的城市机遇。

“在新长江时代,高科技产业和高科技之都双轮驱动大南京发展战略,为海峡城所在的滨江商务区发展奠定基础价值。”这位海峡建设的负责人告诉笔者,南京成为了多项改革试点城市,包括在2010年科技部授予南京全国唯一的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工业与信息化部授予南京中国软件名城创建试点城市,而2011年南京被科技部列为首批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这些都是南京海峡城最终定位的重要参考。

该负责人还表示,此外,南京拥有充分的云城市经济发展的科技资源,包括50多所高等院校、600多个科研机构、70多万在校大学生和80多位两院院士。

2011年,南京推出科技行动计划,南京科技之都建设拉开序幕,也成为南京海峡城云落地的最佳时机。

在海峡城全国拓展的计划中,这种因地制宜的定位方式将贯穿始终。但或许每个地方的特点各部相同,海峡城云城市经济的基本发展思路不变。

地方经济新引擎

作为全新的云城市经济发展模式,其最终命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地方经济的推动力量和持续能力,而首先,模式自身必须具备强大的产业吸引力。

笔者最新获得一份海峡建设内部资料《海峡云谷科技园优惠政策规划》披露了南京海峡城初步成型的一系列政策。

其中,税收优惠政策涉及园区经营管理服务企业优惠政策、软件企业、集成电路企业、文化产业优惠政策、高科技企业优惠政策等。

同时,南京海峡城还将对对园区管理经营公司或开发公司给予租金补贴、招商引资补贴,以及云计算基地运营补贴。并对园区内获得VC(风险投资)、PE(私募资金)等社会投资的企业,以及注册在园区内的企业在国内或者海外成功上市,给予一定金额的补贴。

上述海峡建设的负责人进一步表示,这样的鼓励型刺激政策同样将在平潭海峡城和今后其他地区的海峡城项目中推行,根据每个海峡城的特点推出相应的政策照顾,强化海峡城的产业吸引力。

“产业吸引力将是充分发挥每个海峡城产业容量和能量的关键,否则在空城状态下,再好的产业定位都无法发挥对地方经济的推动力。”该负责人直言。

或许,云城市经济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力,正是海峡城的最大吸引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