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服务需要客户积累

今天,无论是像IBM、微软这样的国际巨头,还是像华为、百度、用友这样的本土巨鳄,都号称是专业云计算服务商。就连一些本土的中小型企业,也纷纷推出云计算产品和服务,希望在市场大潮中分得一块蛋糕。上海浦东软件园汇智软件总经理郭晓平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企业能否转型做云平台、云服务,不在于企业自身规模的大小,而在于是否积累了一定的客户。

云服务有三个难题

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面对还在培育阶段的云计算市场,都会遇到各种难题。郭晓平坦言,投入云计算市场,需要先评估三方面的难题。一是市场,虽然大家都在谈云计算,但是让企业用户真正花钱去购买云服务还不是那么容易。因为用户以前多少都有一些IT投入,让他们将现有的IT设备换掉或弃用还比较困难。而且出于安全等方面的顾虑,用户对于将整个系统放在公有云上的决策十分谨慎。所以,解决这些难题需要云计算服务商不断开拓市场,做好服务,一步一步得到用户认可。

第二个难题是技术。在郭晓平看来,云计算的技术其实比较简单。大家比较关注的虚拟化技术只是解决了资源从实体变为虚拟的第一步,而对于虚拟资源的管理、调度,有问题的时候做好容灾备份等,与整个云平台的架构、设计紧密相关。

此外,云计算的运维,被业界视为重大技术考验。郭晓平认为,云计算将所有IT资源整合在一起。以前运营一个IDC或是一个小软件,只是局限于一部分,但是如果运营云平台的话,运营人员不仅需要了解平台的底层架构、各种设备,还需要了解跑在上面的中间软件,例如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等。而且云计算的技术就是为了降低成本,将很多设备集成在一起。当一个设备出现故障的时候,需要技术人员能快速切换到正常设备,使系统保持正常运行。“要保证每个设备可用,可以随时连接起来,对技术人员来讲压力很大。”他直言。

虽然中国云平台运营商还处在起步阶段,与国外有差距,提供的云服务可能会出现中断、反复。“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IT行业的运维水平一直是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提升的,这是产业前进的正常现象。”郭晓平表示。

第三个难题就是基础资源。郭晓平认为,带宽和IP地址资源目前几乎都掌握在电信运营商手中,而带宽和IP资源不足,成为其他中小企业发展云计算卡脖子的问题。

本土企业仍有机会

对于本土云服务提供商来说,IBM、微软这样的竞争对手是否就是洪水猛兽,面对他们本土企业毫无机会?郭晓平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本土企业和IBM、微软在云计算上差距并不大。据他了解,国内一些企业用的IBM、微软的解决方案,运行的时候也出现一些问题,或是功能实现不了,或是有故障出现。他认为,这些企业在云计算上更多是处于市场层面的宣传,落地效果如何还有待考验。

谷歌、亚马逊是与IBM、微软处于不同技术层面的企业,也是真正做云计算比较成熟的企业。但是郭晓平认为,云平台是他们的业务运营平台,也是他们的商业秘密,他们不会为别人搭建云平台,而将自己的商业秘密拿出来卖。

而国内的一些企业,例如华为、品高的云技术,做得并不比国外企业差,“就看国家是否强调自主技术,是否给予扶持。”郭晓平表示。

云计算是我国企业弯道超车的机会。IDC助理副总裁武连峰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每一次重大技术创新和革命的时候,都会崛起几个新的巨型科技公司。他举例道,当计算机和套装软件发明的时候,IBM、微软崛起;当互联网普及的时候,谷歌超越了微软;当移动智能终端出现的时候,苹果超越了诺基亚;当社交网络盛行的时候,facebook超越了谷歌。而无论是微软、谷歌、facebook,还是苹果,都是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出现前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等到云计算改变IT运行方式的时候,谁又能断定下一个霸主不会出现在中国?”他说。

客户基础是公有云服务关键

每个公有云平台运营商都需要有一定的客户基础和比较好的客户群体,才能开始起步做云的运营。

郭晓平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目前市场上公有云走在前面的阿里云、盛大云、万网等,都有比较好的客户定位。阿里云面对阿里巴巴、淘宝的电子商铺;盛大在游戏、文学、创意行业都有用户积累;万网以前做主机托管,也有客户基础。汇智软件是上海浦东软件园下属企业,面对软件园内入驻的四五万家创新型、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云平台服务。

面向园区的中小企业云服务也有自己的特点。据汇智软件的一份需求调查表显示,通常中小企业对云主机、云存储等基础架构型及相应增值业务需求较多,同时对OA、邮箱、社交平台等通用型应用需求也较多。“为软件园区企业提供云服务的优势主要在于定制化服务,”郭晓平认为,“我们了解到的中小企业不管处于什么行业还是什么规模,他们对底层架构和通用性软件都有需求,差异化竞争就在于为他们提供从IaaS到SaaS的全业务、定制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