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2.0时代

为提升计算能力,IT厂商不断推出新品,同时IT设备采购商也不断投入资金进行IT设备的优化升级。然而购入计算能力更加强大的新产品是否是企业提高计算能力的唯一途径?云计算的到来,让企业有了更好的选择:在不购入新品的情况下,通过虚拟化等技术可以提高自身IT资源的使用效率,以集约化的方式实现IT利用率的增长,从而降低IT投入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随着云计算的IaaS、PaaS、SaaS模式的逐渐形成,企业或个人消费者甚至可以采用租用等方式购买IT资源,更加划算。租用模式允许用户选择IT资源的类别、品级、使用年限等,完全围绕自身的需求,而不是被动接受IT厂商给出的解决方案。

显然,这是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作为IT基础资源的重要提供者之一,电信运营商在整个产业链之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不过由于电信运营商在各种增值服务上的弱势,其正在逐渐沦为“哑管道”。各种IT资源借助电信运营商到达企业或个人用户,产业链的大部分价值被IT厂商占据,电信运营商则被边缘化了,其发展空间越来越有限。能否借助云计算进行转型,是关系到未来电信运营商发展的关键一步。

“搭便车”的心态

在云计算概念出现之前,还曾有网格计算、效用计算等概念,网格计算是将一群松散耦合的计算机组成的一个超级虚拟计算机,常用来执行一些大型任务;效用计算是指将IT资源进行打包销售并按量计费,像使用电力等公共设施一样。云计算可说是兼备了两者的优势,是IT行业未来的趋势。

相对于国外,国内的电信运营商起步相对较晚,而且重建设、轻应用。国外最早涉足云计算的电信运营商是美国的AT&T,其早在2006年就开始了云计算领域的规划,后整合了美国、欧洲和亚洲的5个超级IDC,建立了包含38个IDC的AT&T云服务网络,在此基础上于2008年8月推出了云计算产品Synaptic,以现购现付的机制向用户提供虚拟服务器、IDC代管架构、大规模运算及随选应用程序服务。

而国内的电信运营商之中,最早展开云计算规划的是中国移动,2007年7月,中国移动利用闲置的15台计算机,基于开源软件搭建了海量数据处理实验平台,展开云计算方面的一系列实验。但是直到2010年5月,中国移动才对外发布了大云1.0版本。根据中国移动副总裁李正茂的说法,当前中国移动的“大云”已形成了完善的云计算产品体系,实现了云主机、云存储、云网络,海量数据存储和管理,大规模系统管理调度等核心模块。但是这些研发成果还没有实现大规模的商用,中国移动的云计算其实是“雷声大、雨点小”。

中国联通在云计算领域也是乏善可陈,2009年制定了中长期的云计算发展战略,对外业务以IaaS和PaaS为主,在今年4月17日举办的2012第四届CCS云计算峰会上,中国联通IDC运营中心云计算项目经理曹鲁介绍中国联通的云计算实践时说,中国联通将马上推出云计算服务,不过会与其它电信运营商推出的产品类似,趋于同质化。

相对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在云计算领域起步较晚,但是动作却更加迅速。今年2月22日,在第十届中国国际软件合作洽谈会期间,中国电信四川公司推出了八大云计算产品和解决方案,即云主机、云电脑、云安全、云呼叫、云软件超市、翼盘、企业云存储和虚拟云数据中心,面向企业和个人用户提供云计算服务。有消息透露,在3月底,中国电信还注册成立了专门的云计算公司,并聘任具有20多年海外工作经历的专家谢朝阳出任电信云计算公司总经理。中国电信还制定了“三步走”的云计算发展策略:第一步,统一建设部署覆盖全国的云计算数据中心;第二步则是构建全网统一的云管理平台;第三步,依托覆盖全国的光网络,实现云数据中心的高速互联和用户高速接入,融合宽带与云计算。

可以看出,三家电信运营商在云计算方面的实践颇为不同,中国电信依托自身在IDC等领域的资源优势,率先推出了一系列云计算应用,将云计算逐步落地;中国联通则更加谨慎,对云计算业务缺乏信心,动作迟缓;而中国移动相对高调,最早展开云计算实践,不过缺乏具体的落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