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雄争霸的云计算需要国家统一战略

  2011年发布的《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白皮书》预计,到2012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将达606.78亿元。“十二五”期间,我国云计算产业链规模可达7500亿元至1万亿元人民币。

  夺人眼球的利润,让各种“云计算中心”先后在各地开花。

  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四大一线中心城市,首当其冲地加入到“云中心”之战。上海的目标是致力于打造“亚太云计算中心”,培育十家年经营收入超亿元人民币的云计算企业,带动信息服务业新增经营收入千亿元;北京的“祥云计划”力争到2015年,形成500亿元产业规模;深圳的“鲲云计划”是希望利用云计算平台服务深圳乃至全球的企业用户,力争将深圳打造成“亚洲信息枢纽中心”;广州也正在部署实施“天云计划”,努力打造世界级的云计算产业基地。

  2011年5月,刚投资建成的重庆两江国际云计算中心迎来亚太地区最大的独立电信服务商——新加坡太平洋电信。根据协议,太平洋电信将投资1.5亿美元,建成太平洋电信在中国西南的首个世界级数据中心。同年7月,重庆市经信委发布消息:重庆已拟定了《云计算产业区域布局指导意见草案》,开始公开征集意见。据悉,重庆将打造“1十2十10”的云基地格局,到2015年,将累计实现产值超过1万亿元。

  不仅如此,一些二三线城市也纷纷赶来参战。兰州市政府与浪潮集团签订协议,浪潮集团将在5年内投资20亿元,将兰州建设成为云计算西北中心;河北的涿州也宣布要投资50亿元建立云计算基地;河北廊坊润泽信息港被称为目前中国规划最大的云存储数据中心……

  资料统计,各地已投资建成云计算基地中心超过10个,已有超过50个城市陆续开始云计算产业的发展规划与建设工作。

  热闹的背后,泡沫也如期而至。据浪潮集团对全国数十个云计算中心的调查,很多地方投巨资建成了所谓的“云”系统,资源利用效率却不足20%。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承认,各地云计算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较快,存在过热迹象。

  “重硬轻软”的投入

  在政策和投资的双向拉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裹挟着云计算概念等候融资,以便投身到云计算发展的热潮当中。

  “无论是传统企业还是互联网公司,都开始接受云服务,今后两年云计算会出现爆发式增长。”张向东在互联网大会上预测。

  不难理解,建设云中心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充足廉价的能源供给以及广阔的消费应用市场。根据对具有一定规模的200多家1DC(互联网数据中心)机房的统计调查结果,目前我国数据中心空间布局不合理,东、中、西部尚未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

  “资源上的限制是北京云基地面临的比较大的困难。”北京云基地首席顾问、云华时代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昕告诉记者,“云中心的选址尤为关键,需综合考虑。比如国外一些大型企业的云中心一般建在能源便宜、气候寒冷便于散热的地方,这些地点的电价、场地成本、人力成本等都远远低于大城市。”

  一位曾参与华北一个三线城市云计算项目评估的教授坦言,该市财政拮据,却计划5年内投资数亿元建设云中心:“规划对建设目的、好处、老百姓有何受益等应用问题却并不清楚。”

  发展云产业应因地制宜。从能源保障上看,一台云计算服务器年耗电约5000元,要建一个100万台机器的中心,光耗电就要50亿元,许多地区的地方财政可能因此而背负沉重的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