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用BGP实现自动的互联互通?BGP受到运营商的严格限制,不仅仅是价格。运营商们在二三线城市基本都不开BGP。北京的BGP价格高达100美元/Mbps,上海更贵。你想多买还不一定能买到。中国市场上创造性的出现了假BGP,双线,多线等各种网络接入方式。这种情况下,大多数的业务都只能走静态带宽。像Anycast这样的技术在中国根本就无从谈起。
海外的云服务提供商即使在中国有机会做起一些服务的点,也只能在网络调度上隔离于全球网络之外。比如CDN,曾经接触过多个海外CDN的公司想把CDN点布到中国,对不起,不要说管制的问题,技术上就做不到。
光纤的互联同样受到严格的限制,以北京为例,大多数运营商经营的机房不允许光纤的接入,因为他们担心你会把另一家的带宽也拉进来。所以你想拉光纤在两个机房之间非常困难,这直接导致在中国设立像AWS那样两个机房互为备份的概念基本不可能。目前在国内有推出“公有云”的各家也都没有能够成功的提供的这个功能。
政策管制
最后,政策方面的限制,其实我倒觉得还好。一个外国公司,可以名义上授权自己的品牌给国内的一家有业务牌照的公司来提供服务给中国的用户,在云的领域,可以是数据中心的执照,但ICP的执照也未尝不可,因为hosting类的服务在中国一直以来也都是成千上万的服务提供商拿着一个ICP执照来提供的。
而难受的是:对于在线内容的管制与“云”的精神相悖。云的价值是让你有了好的想法可以随时上线,鼓励创新和试错。但我们关于ICP备案的规定完全是本着宁可错杀一千,不放过一个的精神。比如为了备案,网站所有者要到提供服务器托管服务的服务提供商那里去照相。
互联网是无疆界的,即便是在国内这个网内,一个上海的公司把内容host在北京也是完全可能的,那么你就只能想办法到北京去照相,或者服务提供商把照相的那块背景布寄到上海。不要说完全不理解这一套的外国服务提供商,国内的云服务提供商在一开始也在备案这块上也是非常头疼。
但毫无疑问,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市场,有最优秀的工程师,有最渴望成功的互联网领域的创业者。微软能够开始在中国提供业务是个非常值得关注的,以后还是会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包括国内的和国际的,尝试在中国市场提供云服务。中国土生土长的云服务公司早已习惯了这样的一个基础设施环境,并不畏惧由此产生的困难,但反而容易陷入资源的陷阱,误以为有好的机房,拿到便宜的BGP资源就不怕竞争了。
云服务在海外从来没有资源的限制,大家在不断提高的都是产品和资源的运营能力,从Iaas作为基础,整合开源的东西,加上Windows,Oracle,SAP等等,拥有覆盖线上应用方方面面的产品组合。但面对中国市场,国外的云服务公司必须要正视在资源上的诸多限制,必须找到那些有资源的合作伙伴,在经营模式上做妥协,否则即使侥幸开始了服务,也面临无法扩展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