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挖掘:谁是下一个Google

社交挖掘:谁是下一个Google

见到袁雨来的时候,他正在和团队完善产品。他们总共十几个人,在中关村租了一套Loft结构的公寓,专心开发基于社交网络的应用。

从表面看,他们和其他互联网团队无异,但在袁雨来眼里,他们做的事情门槛很高:通过社交网络,利用高效的算法获知用户的喜好,从而为其荐歌。形象地说,他们知道你喜欢听什么样的歌曲,也知道你喜欢的歌曲在哪里,然后基于社交关系把音乐推荐给你。

走出象牙塔

袁雨来的产品叫音贝网,新版在8月24日上线后已经有了20万用户。音贝不判断歌曲的舒缓、摇滚等属性,而是根据一些原则为歌曲编织一个网络——在用户关系网和歌曲组织网之间相互映射,最终圈定用户喜欢的歌曲。

要实现这个目的,就需要过硬的算法。在这方面,音贝具有自己的优势,袁雨来两年前毕业于清华大学,获有高性能计算博士学位。他的团队中有4个人研究算法,其中包括一个他在清华的同学。

面对《创业家》,袁雨来更愿意用“社交数据挖掘”来形容自己的项目,这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国内一些高校在对此进行研究,因此很多团队都和他们的母校有着天然的联系。

以清华大学为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唐杰和陈文光教授都是社交网络的研究者,袁雨来正是毕业于这个系。此外,在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29岁的博导周涛也是这方面的专家,这位本科就开始“带”博士生的牛人精于数据算法,同时也是电商营销公司百分点的首席科学家。周涛的学生黄宇于去年创办了“唯朋友”,这是一个基于微博,促进你和好友之间的互动,以加深社交关系的数据挖掘项目。

此外,北大、北航、上海交大、哈工大都有师生研究社交网络,他们为国内的社交数据挖掘提供了学术支持和项目储备。但另一方面,这也促成了这个群体的小众特征,毕竟一个复杂的算法不是随便哪个人都能做的。

某种程度上,这些项目还带有实验性质。比如哈工大博士于霄创办的知微,就脱胎于哈工大的社会网络与数据挖掘联合实验室。清华大学计算机副主任陈文光教授带了一个项目,叫社会化网络分析平台,他们和海银资本共同搭建了一个数据池,陈教授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为海银资本孵化的项目调用。

“社交网络在全世界都是个新兴科学,社交网络这个词都没几年的历史”,海银资本创始合伙人王煜全近几年一直在研究社交网络,坚信这是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他认为,互联网自诞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社交网络,只不过是基于物理性质的连接,Google的pagerank本质上就是个社会化算法,只不过是用这个社会化算法处理文本和网页,用社会化算法去处理人和人背后的信息,原理其实都是一样的。

乐荐网络创始人戴虎宁建了一个专门讨论社交数据挖掘的QQ群,里面大约有300人,基本囊括了中国研究社交数据的高手,里面好多人没有创业,好多还是学生。“出来创业的估计30支团队到头儿了”,王煜全说,“我觉得他们是未来的比尔。盖茨,具体是谁我不知道,但一定在这堆人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