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应用:面对需求爆发 探讨云趋势

曹开彬: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能参与今天下午云应用论坛的主持,我叫曹开彬,是中国软件网的负责人,我们下午应用的分论坛还是非常热烈。今天下午有两个环节跟大家探讨云应用的趋势,如何迎接需求爆发时代的到来。今天上午云的大佬,云如何落地,用户需求如何成长,预计未来两到三年之内,未来我们这个云可能就成为一个常态了,现在我们去选择一个软件的时候,还是想到套装软件,可能再过两年、三年,那个时候我们选择的应用,默认状态可能就是云,就是互联网的东西。所以面对这样的趋势,这样的状态,在座云的应用提供商我们应该做好什么样的准备和铺垫,这就是今天下午我们要探讨的内容。

第一部分  邀请六位重量级的嘉宾跟大家分享他们的观点,每位嘉宾会用三分钟左右的时间介绍云的应用,云的产业,和他们公司的基本情况,还有嘉宾自己,之后会有六位嘉宾一块与我对话,探讨一下云产业,云应用的发展趋势,在后面那个环节,我也特别希望在座的各位听众有问题可以随时向这些嘉宾提问。

接下来我们首先有请第一位嘉宾,用友公司的助理总裁,付总。

付总:用友展现我们的云应用,展现我们公司最顶尖的产品和技术,我花几分钟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世界级的企业云平台。VUP,VUP是随着我们最高端的软件NC而诞生发展的,大概有15年的历史,到了今天整个平台的技术已经演化成一个云的技术了,这个云的技术是包含了一个非常完整和均衡的技术体系,大家可以看一下,这样一个云平台是SOA的技术,包括应用的开发平台,集成平台,还包含我们云的运行平台,以及应用管理平台,以及动态建模的平台,它具有高性能,高智能和高可用的特性,这样的平台主要是针对大型企业,大型集团企业,超大型集团企业,整个IT部署和整个云的支撑。

这是我们大概的架构,这种架构是非常完整的,而且也是一个非常标准的架构,其中蕴含着用友十几年来独特的技术,独特的特色的东西。

特别是的开发平台,具有非常快的开发效率,而且特别适用于大型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开发,二次开发,和个性开发。任何一个应用只要基于这个平台,很快的能够开发出来,同时能够部署,运行,支撑整个企业商业模式的变革。

第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对于任何一个大型的集团企业来讲,它的业务支撑是非常复杂的,那么这样一个平台首先就要满足这种大型集团企业的部署和运行,大家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平台会支持什么,一个非常多级集团企业的信息化部署,而且的业务不论在多么复杂,包括多个行业,各种各样的业务类型,包括这个企业怎么合理的产业链的整合,这样一个平台都能够很好的支持和保证应用的运行。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技术就是动态建模,非常先进的建模技术,能够帮助信息化,无论是组织,包括流程,包括很多数据,包括很多配置,都能够任意更改,制成信息化的弹性。同时它可以深度的支持我们大型企业的产业链级的,今天很多大型企业还要面向他的客户进行服务,面向他的上下游产业链进行服务,这样一个平台疼痛体现出云的非常多的特性。全面支持电子商务解决分按的运行,包括很多互联网公司也采用我们这样的平台开展自身的电子商务。同时它具有对数据的深度挖掘,基于大数据的挖掘,展现出分析成果,最新的平台完全支持移动端的应用,我们已经发布了很多移动的应用,任何一个大型企业的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的使用能够很方便的访问云端,形成无缝的整合,这是我的介绍,谢谢。

曹开彬:谢谢付总给我们非常准时的三分钟的开场白的介绍,通过付最的介绍给我留下三个印象,第一我们VUP是一个事业级的云平台,第二他非常强调我们对产业链的支撑,第三他结合了大数据,移动也好等等我们的平台支撑。

接下来我们有请今天第二位嘉宾,捷酷CEO童晓强。

童晓强:捷酷是提供移动教育云平台的一家公司,在这其实我想利用简短很宝贵的时间,跟大家探讨一个问题。这张图大家应该非常熟悉,我们这几年不断看到这几个概念,这没有什么新鲜的。既然我们是做云应用,那么基于刚才我们提到的这些概念,我们在上面发现了各种各样很有趣的应用,有大有小的,有复杂的,有简单的,很多。虽然现在可能还没有达到像IOS或者像谷歌那样的级别,但是未来两三年内应该是井喷式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东西。我们也提到各种各样云的概念,有黑色、白色、黄色、绿色,有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各式各样的云,有银行内部的云,有电力系统的云,这些云混在一起,大家发现没发现一个问题,其实这些云彼此之间没有太多沟通的,至少目前没有工业标准的沟通渠道。具体到我们一个应用,我们在做我们教育平台,云平台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说到各种各样的需求,本身我们做教育服务,有些人说你们能不能帮我把我的员工系统连起来,我要看他的绩效考评,有的说你能不能把我们的服务中心系统连接起来,因为我要向我的客户去推荐这些东西,各种各样的需求,所以在这我们就经常被困扰,作为一个云的应用,我们是不是要做成五花八门的,大家看这个形状像什么?像不像螃蟹,我们是不是要做一个像螃蟹一样的云应用呢,看似很强大,张牙舞爪,五花八门,什么样的武艺都会,是不是要这样做?其实我们经历了一年多以后,不见得,因为很多东西不是我们的重点,不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也不是我们的专长,比如在我们现在的平台里面,我们就和CDP这样的企业集团我们会有一些有关人力资源,或者是能力认证方面的一些合作,这种信息的交流,彼此这些云的应用信息有交流。我们和中联网会有内容方面的交流,和期货协会有一些认证方面的交流,这些东西我们不可能代替他们做他们业务里面的东西,我们要找到一种渠道让彼此之间的信息畅通起来。

目前在捷酷的系统里面,我们已经朝这方面在努力,我们定义了各种各样我们认为比较合理的接口和比较合理的通信的方式。我们在做这件事情,目前看起来状态还不错,但是我们有更大的野心,我们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够融合进来,给我们更好的建议,把我们的这个平台,把我们的这个接口,云和云之间互通的渠道能够做得更加通常,能够做得更加专业化,工业化,所以我们希望在这有更多的有识之士,跟我们一起,我们是不是可以有这样的联盟,我们是不是可以有这样的工艺标准,定一下我们中国的业界标准。其实我儿子给我讲过一个故事,他说海洋里面小鱼是很若,但是突然有一天有一只小黑鱼,他把这些鱼集合在一起,大家按照一定的规则,互相的沟通,他们就游成了一个很大的鱼的形状,这样他们居然赶走了一条很大的鲨鱼,这个故事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我希望在这个云海里面我们这么多小小的各具特色的应用,我们也能游在一起,发挥彼此特长,用这种通常的渠道紧紧绑在一起,形成一条大鱼,我们可以吃掉任何来侵犯我们的人。

曹开彬:谢谢童总的精彩演讲。接下来有请我们今天第三位嘉宾出场,吴强,吴总。

吴强:大家下午好,相对来说呼叫中心是一个比较小众和专业的市场,我不知道在座各位有多少人有过呼叫中心行业的工作经验,或者对呼叫中心有了解,我相信对大部分人来说,一提到呼叫中心四个字,想到的就是一个很大的空间件,里面密密麻麻坐了很多小姑娘,小伙子,接电话,打电话,我们这张图就是标准的呼叫中心的样子,一个大房间,小格子,很多人。

这个东西跟云有什么关系呢?这些人能爬到云里面吗?我们行业外的同事一想到呼叫中心,很难跟云联想到一起。但是我们行业内的同事,在呼叫中心行业内工作过的同事,他们对这个有深刻的体会,一个几百个人的中型呼叫中心,它的工作效率至关重要,为什么是至关重要?比如我一个人站在这,我如果不站在这浪费时间,浪费我一个人的,比如我讲的这个东西没有任何价值,我讲了十五分钟,我对着墙讲浪费我一个人十五分钟的时间,但是如果我讲的没有价值,大家坐在这边,二百个人就浪费了二百个十五分钟,对于一个呼叫中心来说,一个五百人的中型呼叫中心,如果浪费两个小时的时间的话,对于一个呼叫中心来说就是一千个小时,所以对于呼叫中心来说,它的效率至关重要。

那么这个效率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我们大家熟悉的培训,良好的业务流程,设计,然后稳定的员工队伍,这是一方面,我们能看到的冰山以上的部分。还有冰山以下很重要的部分是IT,一个呼叫中心的效率高低,40%决定于你的IT系统。那么这个IT系统里面,一个呼叫中心看似人员密集,一个五百人的呼叫中心,它的IT系统是极其复杂的,我们看到的IT系统里面有通讯系统,因为每天每个人都在打电话。正常情况下一个五百人的呼叫中心,每天要打十万多个电话。对于通讯资源的消费是非常大的。第二对于呼叫中心系统平台的消耗也是非常大的,因为每一个电话都要通过系统来处理,如果手工接电话这个效率是非常低的。我们现在每一个电话都是监测到用户接通以后,再送到坐席上,这样才能保证高效的工作状态,还有就是业务系统,还有就是我们说的桌面。五百台电脑,而且这五百台电脑使用人每隔八个月到十个月就会换一遍,一年要换一遍多,这五百台电脑怎么管理,我相信做过IT支撑的人觉得这是一个恶梦,非常难管理。管好一个呼叫中心的IT支撑决不是一个简单的事。过去我们看到一个呼叫中心的中大型的职场,后面有一整套团队,跨IT,跨互联网,跨通讯这么一个团队来支撑它的运维。现在我们有了云的方式,是把我们所有系统全部扔到云上,我们在浦东有一个示范的职场基地,你们看到这个场地里面非常干净。因为所有的系统全部集中在云端,都是我们用专线拉到中国电信上海公司的中心机房里面,我们有几台显示器,桌面上还有很轻的很薄的小盒子,所有的维护都在后台维护,就把一个非常复杂难管理的系统搞定了,过去五百个人的职场所有人不说话,会听到五百台电脑嗡嗡的声音,即便是冬天,坐五百个人的房间,开着五百台电脑,你不用取暖,夏天怎么制冷都不行,但是现在所有东西我们都收到云上,晚上当员工离开以后,我们人员会一台一台关机器,你会听到机房里面非常安静。更多的信息我们接下来交流。

曹开彬:吴总向我们描绘了新型的呼叫中心,并且举出了一些,尤其云计算给我们带来的桌面的管理诸多好处,我相信一会他会有一些更深入的,更精彩的观点。

节有请第四位嘉宾,邓海,邓总,邓博士。

邓海:大家下午好,我们公司的名字比较特别风牵云起。云计算,云里雾里,不落地,大家会想说云计算到底是什么,实际上我们就能看到一个云应用很好的实例,今天是双12,上个月有个双11,哪一天24小时,整个阿里系赚了191个亿,也就是说他有一个非常强大的一个洪峰,对付这种洪福是不是简单加几台服务器就行了,答案是不行的,有反例,反例就是定火车票的12306,为什么12306为什么就不能用阿里的系统,我们指了一个应用前景,就是云计算的应用体现在它的弹性,什么叫弹性,弹性不是说你预先估计12306要订票了,我需要准备三千台服务器还是五千台,预先你不知道,但是预先你够足够大的池子,根据实时流量的压力,及时动态调整增加或减少服务器资源,这就是云计算的调度系统,这个东西技术含量是非常搞得,我们知道在美国云计算主要有这么几个流派,其中包括亚马逊、谷歌,谷歌(英文)愿意跟大家分享他的知识的积累,所以他们写了很多高质量的论文,但是(耨伊娃)的公司是不是把他所有的秘密都公开了呢?大家知道谷歌的调度系统叫什么名字吗?BORG,美国在70、80年代有一个长篇的电视连续剧,星际旅行,每一个星球就相当于一个种族一样,其中有一个星球叫做BORG,这个星球上的生物有强大的武功,能打败其他星球所有人,因为他有一个独门秘技,就是吸形大法,我跟你打一下我马上就可以知道你的战术,我为什么说这么一段八卦,谷歌把他内部的云计算的调度系统命名为BORG,一个吸形大法,你可以想象得出来,谷歌对BORG寄予多大的希望,同时你会看到,所有的论文中间,谷歌只字不提BORG,我只看到有零星采访谷歌的技术官员,零星的讲到了几句话,很快就没有了,那是他的超级机密,所以我们公司就是致力于做一个中国版的BORG,谢谢大家。

曹开彬:谢谢邓总非常吸引人的故事和演讲,他给我们讲述了云的核心秘密,就是弹性,他讲了谷歌核心的秘密,BORG,我也是第一次听说。

接下来我们有请第五位演讲嘉宾,陈鹏飞,陈总。

陈鹏飞:大家好我们公司叫(阿特木)我们公司是做云应用,我们对云应用的理解,就像电灯泡和蜡烛的关系一样,咱们不能说电灯泡就是一个更亮的蜡烛,也不能说汽车就是跑得更快的马车。所以我们公司做的事情就是重新思考在云时代我们需要一些什么样的应用,一定不是像原来的那种,可能在私有云上跑的东西,我们公司做了一年半之后,发现这个云,这个系统就像轮胎一样,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明,但是如果论坛不能组成汽车的话,普通老百姓还是没有办法去使用它的。

我们公司认为现在云计算带来的最大科技变革其实不是技术本身,而是在使用者的习惯上。比如说原来只有PC的时候,全世界只有几亿人可以使用电脑,可能只有几千万个公司使用云的商业应用,但是现在有了云计算之后,计算能力变得非常便宜了,未来最大的变化,其实很简单,就是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去使用这个东西了。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去使用这个东西,又造成了另外一种社会的变化,就是我们这个东西要更加的傻瓜式,更加的简单,邮箱像从专业摄影师到现在的傻瓜照相机一样,从原来专业的印刷机到现在家庭使用的家庭式激光打印机一样,对我们公司来讲,我们认为在云的时代,最大的一个趋势就是要把东西做得好用。我们公司实验室研究了企业和家庭应用场景的产品,还有企业社交化的东西,云存储的东西,还有我们最新的两款软件,一款是跟BOIP,可以让很多人进行多方通话,还有3D打印机,大家有这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可以随时找我聊。

曹开彬:陈总给我们描绘了企业和家庭的应用场景,请CDP集团的CEO,王伟,王总给我们做一个三分钟的精彩开场。

王伟:我是最后一个嘉宾,往往是比较艰巨的任务,希望大家原谅我,第一要有耐心,我可能会拖堂。

CDP是一家做人力资源服务的公司,我们比较另类,我们是把云的技术结合了去做人力资源服务,其实中国最大的资源是人,其实CDP就是服务了这块,用的云手段服务人力资源。

因为大家可能很多对人力资源这个市场不太了解,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根据IDC的估计,中国人力资源服务市场预计可达15亿美元,这个数字其实非常的保守,因为我们看到在我们周边的客户群体当中,将近84%的公司,我们服务的企业,已经开始计划做人力资源完全的转型,这些其实是发生在你周边的,好多公司将近84%,十家里面八家都在转型的,这里面也包括我们的云基地,深层次的转型。这几年在云,刚才邓博士讲了BORG,我也学了很多东西,我很多年是做应用系统的,但是真正的具体商务应用上,是云在人力资源服务商的应用,10月7号我参加了我的合作伙伴(workday)在美国的上市,定价是21块,两个小时以后涨到了49块。

过去一年在人力资源服务里面发生了很多的事情,很多巨大的厂商在这里头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人力资源符合云的几大特点,它按照人头来做服务,它的可扩展性是非常大的。第二在人力资源服务里头,其实我们传统人力资源服务的手段是非常过时的。CDP是怎么来做人力资源服务的,其实我们所有的人力资源服务的服务都变成了叫信息化,软件SAAS的模式,从核心HR系统,到HR的流程,到很多分析的报表,数据,全部是在云上,我大概是在中国唯一的一家人力资源服务公司投资了大量的钱在数据中心,在应用系统,也是为一一家人力资源公司有150人的软件开发团队的这么一家公司,可见这里头做了很多的工作。

这是我们现在做的,大概80%已经做出来了,我们把所有的人力资源服务放在了云上,放在了移动终端上,同时用上了(soshowmeidiya)的概念,这给日常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巨大的便利,而且由此可以带来这个企业本身的形态发生转型,其实云所有的这些技术,带来的最大的好处是什么,提升了这个企业的效率,最终使企业做深层次的转型,这是技术带来的最大好处,我觉得在HR上面得到了证实,这是我们所做的事情。

其实我们真正做的事情是整合了人,整合了企业的流程,把所有东西都放在平台上,给一个企业,所有跟人力资源有关的员工提供了这些服务,这是一个简单的介绍。最后CDP在这个行业里面已经做了不少的工作,而且我们近年来跟云基地,跟宽带基金合作,我们在上海也做了我们第一个亚太的云HR交付支持中心,现在不仅仅提供服务给在中国的企业,而且提供给整个亚太区的企业,这是我们一个简单的介绍。最后CDP到现在为止服务了超过三百家的客户,将近五十万的企业员工,大家可以看见在三十个行业里面,每一个行业顶尖的企业都是我的客户,这些说明了什么,我只是想印证了云服务,还有一个巨大的好处是什么,逐渐逐渐最后变成一个公共服务的平台。我觉得人力资源服务是一个已被证实的,云里头非常好的应用平台。

曹开彬:王总回答了邓博士的BORG,我们HR软件是一个很好的应用。CDP支撑了SAAS的BPO的服务,BPO流程的外包,而不仅仅是所有的技术的外包。他还提到有可能依托于我们这样的HR,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开放平台。

王伟:可以做一个延伸的想象,假如五十万人所有薪资在这个平台上跑,你想想资金流有多大。

曹开彬:待会王总还可以再发挥一下。

接下来我们进入一个自由讨论的环节,从我这边跟大家交流会围绕三个话题来进行,第一个是刚才提到杀手级的应用,或者未来需求的爆发,我第一个想探讨的问题,我们未来的需求主要会是什么样的需求,他们可能会在一些什么样的时间点爆发,他的目标客户是什么样的特征,我们想就这个问题先做一轮交流。第二个层面,作为一个提供商而言,云服务的提供商而言,童总说我们是要提供一个单一的服务还是我们提供非常多,非常全的服务,对某一个提供商这都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难题,一道选择题,我是选择单一应用还是选择多个应用。想听听在座各位嘉宾的观点。第三个话题,其实我们有很多传统软件的经验,我们做传统软件的时候,跟云的一些应用去比的话普遍会有一些很大的不同点。其中一个不同点,生存压力会比较大,传统软件是卖出一套软件,就卖几十万,或者卖几万,能回来一笔钱,支持半年,一年。但是我们云服务的公司不一样了,我们卖一个客户只有几百块钱,几十块钱,甚至一年只有一两千块钱,你就得做很多企业才能支撑你的运营。作为我们应用的提供商而言,我们应该怎么样支撑自己的运营,怎么能挣到钱。一会我会问大家问题,同时我也希望咱们下面有人有问题可以随时举手。

在座六位嘉宾,有的是新兵,有的是老兵,有的是传统软件的公司,有的是互联网公司,有的是做服务的公司,有的是年轻人,各种类型都有。都有一个特点,都是做应用的人,我们先从第一个话题展开,先说第一个问题,在未来两到三年之内,我是非常相信再过三年,肯定是直接用互联网的东西。从现在开始现在的需求会是什么顺序,比如杀手级的应用是哪些,会哪样的爆发点,哪样的群体会比较有可能先去做这样的应用。先请在座的嘉宾做一个回答。

付总:我是这样看的话,云计算说简单一点,就是互联网对传统IT行业的革命,将整个计算模式,和计算的运行环境全部搬到大集中的云上,这是一个大的趋势。这个背后还有一个很深层次的企业需求的问题,过去互联网公司,更多的用户是C,传统的IT行业,包括管理软件公司,用户是B。过去在互联网不是那么发达的时候,这两个阵营是分得比较清楚的,做软件的,做IT的和做互联网C的,大家今天看到,特别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候,特别是全球的商业社会化,促进了B和C这两个阵营是融合,因为做C的公司也需要帮助C的数据和企业的经营管理的数据整合。做B的公司更需要帮助他去打通企业和消费者,和上下游产业链,和整个社会商业的融合。所以这个趋势是非常明显的,所以说第一个我就觉得,未来十年就不存在传统的IT公司和互联网公司了,会融成一体,都成为互联网信息服务的提供商。

这个顺序怎么走,我这边我们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我们认为,特别是企业信息化这个领域会按照三个阶段去走。第一个阶段必须实现企业本身的全面信息化,特别是中大型企业,表现的特别明显。今年信息化在中大型企业领域已经进入了全面信息化的阶段,很多企业已经部署了ERP,实现内部业务和流程的整合,但是这个时候最关键的是处理结构化的数据,就是围绕企业经营管理的结构化,比如说单据,报表,流程等等,这个数据是目前信息处理得最多的。第二个阶段,我们叫做产业链的信息化,围绕一个中大型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集团企业,他的信息化领域会延展到他的整个上下游,比如说在营销层面,他需要将他的营销方式和互联网融合,利用微营销,利用搜索营销,打通互联网,在客服层面他直接面对消费者,要和消费者社交媒体,社区进行高度整合。同时销售层面需要和B2C的模式打通,包括商城,交易市场,需要通过C去拉动他的生产流程的全过程,面向消费者,以消费者个性需求拉动我们整个经营管理,我的生产。人力资源这样一个领域,它会充分和招聘网站,充分和很多社会化人力资源服务的整合,包括它的设计生产环节,需要和协同制造,协同生产整合等等。第二步我们认为企业的信息化,它需要过渡到产业链信息化这个级别,这个时候必须通过云的方式,云的技术手段才能够满足他的这个需求的支撑。比如你要建立消费者的社区,你必然是通过云的部署方式。第三阶段就是叫做社会化的商业协同,整个社会大企业可能有自身的产业链,另外一个大企业也是一个产业链,未来有可能很多大的企业,就像互联网公司一样的,就是一个巨型的互联网业务形态的公司,我们今天看到很多消费品的企业,营销服务的企业已经在向这方面转型,比如中粮集团,中粮集团电子商务的规模已经在全国领先的,他是传统企业,他率先在电子商务层面,运用了云的技术和云的服务。从应用的发展过程来看,如果是一个重大型的企业,可能它的云的应用会按照内部信息化,产业链信息化和社会化商业的过程去走,但是如果是个小微企业,它可能不会依照这样的顺序,他会率先看哪些应用对自己有帮助,会率先采用,特别是社会化成都越紧密的业务形态,越能够用这种云的应用。

阿里巴巴是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应用形态,百度是搜索,新浪是微营销。只要是这个企业愿意将自己的营销业务拓展到互联网层面,那么营销业务的应用就会率先云化。比如你怎么利用互联网来做品牌树立,怎么做营销的推广,怎么和客户互动,怎么做微营销的监控,怎么在线上搞活动等等,这些应用是率先云化的。

第二个应用就是电子商务,除了互联网公司之外的电子商务,传统企业要开展电子商务,这些应用也应该是率先云化的。另外还有一些应用和社会的连接非常紧密的应用,比如人力资源的各种服务,财务,别看财务是一个最传统,最企业化的应用,但是财务的云化已经是非常明显了,比如你要报税,银行的整合,你需要工商的整合等等,包括这样的一些应用整合,已经初步近来云化了,还包括人力资源,比如要和招聘整合,社保的整合等等,和保险公司的整合,全部在应用化。包括协同设计等等,顺序还是以营销业务为龙头,以社会化程度越高的业务为龙头,逐渐的全面的云化,最终到企业内部的财务,包括内部的业务是不是要云化,我觉得可能是小微企业会率先,中大型企业还是软件+云服务的模式,但是小微企业可能在未来五年,他的全面应用的云化,这个趋势是非常明显的。因此我感觉大概要走十年的时间,可能会最终形成IT和互联网产业的全面融合。

曹开彬:刚才已经有很多观众举手想问问题,咱们可以先来几个问题。

提问:我是做物流,我们关注的是商品、温度、单据、位置、服务,我想请教各位专家,云应用能给我们这个行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付总:我不是特别熟这个行业,你的需求还是属于需要信息和数据一体化的问题,不仅是你内部业务流程的数据,还包括你的地理位置的数据,还包括社会信息的数据,传感器的数据需要一体化,实际上云是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而且是最具有优势的,云未来就是要将物联网和互联网高度融合。我们举个场景,比如某一个销售行为一旦发生之后,你可能需要有一个送货的过程,这个时候有可能在过程中间你的地理位置就实时反映出你的位置,客户就会通过手机知道这个物品的位置,什么时候到了之后会实时的反映出信息的变化,能够更好大满足客户的服务,包括你的一些设备信息的也会传到云端,便于你的客服包括工程师和你共享这样的信息,可能整个的连接有个过程,但是目前已组建在体现出互联网和物联网,包括和管理信息和社会信息融合的趋势。

曹开彬:这个嘉宾所提的问题,就是典型的需求方面的问题。

提问:刚才我听到,云应用出现以后,传统的软件系统在两三年之内,或者是融合,或者是消失。从目前我们这个物流行业来讲,我们刚投资了大概上千万,WMS的管理系统,是不是在两三年之内我们那套系统又会被云给冲击得一文不值了呢?

邓海:我对物流曾经接触过一点,我们跟天天快递,宅急送有过一段合作经验。物流是不是跟云计算有关系,首先从需求方来讲有这么几个特点,第一个特点,物流不是在一地的,比如说我从杭州发一个快递到北京,中间有几个中转站,可能有中央的,有几个分省,区域的,有这种分布式的数据中心的时候很显然有一个问题,就是信息怎么同步的,我们现在顺风,中通也好等等,花了很多钱做这套系统,现在他买IBM设备基本上花了一个多亿,那这套系统是不是真的很好用。我们说一个例子来证明,中通曾经更新过他们那套系统当机了两个星期,但是他的业务在继续走,真真正正支撑他业务的流转,是他那个派送单,他跟IT系统好像没有什么关系,这对于我们IT来讲是一个值得被嘲笑的一件事情,花了这么多钱。是不是说就没有用?快递和物流是非常有用的,第一个如果数据全部同步之后,对于货品的跟踪,车货不分散,有很大的好处。第二快递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的峰值,比如双11、双12,元旦,前一段时间阿里集团前线指挥部技术总指挥官,他负责双11整个系统不要当机,当机就是他的事,是要被杀头的,他说他24小时之后,他的事没了,但是快递来了,快递挤压得到处都是,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我们快递业IT系统是不是能跟得上,实际上是有个思路要跟得上的,我能不能用这种SOSHOW的办法,全社会的运力是足够的,但是你走的是中通的,洪峰来的时候他没有办法调度。我们云计算服务器资源是一个调度系统,其实你在快递的时候,你也有一个分和调度同样的问题,所以云计算和快递物流,是一个非常好的结合,但是现在还是有很大的技术上不合的地方。

提问:您说现在技术不合,障碍在哪?

邓海:刚才谈到一个问题,说我们云计算的切入点到底在哪,像我们这个快递业,一般用的K8等等,这些东西好不好?任何一个快递公司都在骂人,这什么东西,但是你说我们换一下吧,中通换了,然后当机两星期,但是的确不好,但是我还凑合着用吧。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有很多好的东西进不去,因为那些业者说我现在就凑合着用,你这个东西好不好我不知道,但是我换一套系统的风险会很大。所以对于我们来讲,我们需要一个突破点,是说你非用不可,什么叫非用不可,现在淘宝在促销,各大商场也会促销,快递业有一个洪峰值即将到来,这个时候你要是不用我的系统,整个的快递会崩溃,所以你卖的是免于恐惧的这么一种能力,这就是一个切入点。所以这件事情你怎么才能打入快递业,首先要让它看到严重的后果。

王伟:刚才这个话题,关于这个应用,我自己算是学电子商业出身,但是我做了很多年的应用,我一直持的理念,给企业客户带来了什么价值,解决了你的什么问题。有的时候,很多问题不能以技术为技术,纯粹去看技术手段是怎么样的,而且我不觉得仅仅是为了跟上潮流,你做技术的投入,必须因为跟上这个潮流而去淘汰。你要看这个东西对你的价值是什么,假如没有价值我不觉得应该换。

我看了一个报告,是TPNG做的报告,调研了将近六百个在有技术背景的CEO,去论证对云,对这个领域的看法,今后的趋势是什么。他们的看法有几个点,非常有意思,我在这跟大家共享一下。第一点,假如今后世界上有哪些国家因为对这些新的技术有了很大的投入以后,会带来突破的,他们认为一个国家是美国,一个国家是中国,都有一个详细的分析,发现这两个国家各自对云做了很多的投入,中国好像是投入1700多个亿,还包含了中国各地建的园区,各方面,是一个云大投入的国家,美国我相信也是。他们认为只有两个国家可能在这里头产生巨大的突破,今后因为云技术带来的突破,这里面涵盖很多,包括物流,包括HR,包括CRM等等。

另外最关键的,这些技术的突破,最后带来的是什么?带来的企业从业务本质上的转型,从我的角度来讲,这个才是我真正看重的,假如你的物流手段,使你的物流突破了产生模式,在另一个形式上有飞跃,整个业务表达方式和交付方式都改变了,这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假如我们看技术的决策,或者今后的方向是什么,我觉得应该是看这些方向吧。真正给你企业带来了价值,以及最后这个应用是不是能够帮你突破现在的模式,成功的去转型,我觉得这才是一个应用系统真正的意义所在。

曹开彬:王总强调技术给业务转型带来的好处。

吴强:物流,正好有个共识,我有个客户叫圆通,正在部署云服务,我们也在探讨如何通过这个服务更好的减少人力,把这套系统部署好,把人力压缩。我们有一些实践,如果你感兴趣我们会后可以深入探讨一下。已经上了总部和部分区域,人员降低效果是明显的,降下来的人员费用足够付我们的佣金还有富余。

曹开彬:刚才您提到呼叫中心的应用,你们现在主营的业务,除了这个之外您还看到什么别的云的应用?

吴强:我们这几年一直专注在toB的领域,把toC抛开看,因为我们一直没有做这方面的业务,从toB的角度来看,我比较看好的是能够为大型的跨地区的企业,降低管理复杂度,降低他人员的数量,包括我们也比较看好协同工作,就是如何能够用IT的方式,把一个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大型企业IT系统管理成本降低,这样的服务我相对来说是比较看好的,这是其一。其二,虽然看好,但是我觉得这个事很不容易,这些大型企业自己本身的实力是很强的,这种情况下,我们实际上是在跟他的内部IT部门,跟IT管的管理部门在PK效率,你的效率是不是通过你的管理流程的优化,通过你引进新的技术,效率能不能高过他,如果你效率高不过他,最后一核算,最和成本算下来你比他高的话,什么新技术也很难搞,这件事情的临界点就在于你的效率高于他,你部署你的服务以后,他的总体成本是要明显降低,要明显降低,你还得有利润。你要砍掉他的人员,拿掉他的预算,但是这个决策极有可能还在他的手里。在座好多是信息中心,或者是IT总监,或者主管IT副总,一方面我们要抓住客户,因为客户希望外包,从IT部门来说,从责任角度他们也愿意外包,有什么事一个电话打过去。但是都外包了,自己干什么。所以现在处于这个阶段。我觉得云的事情最终也逃不过这个决策时间点,这个点。两年也好,三年也好,还是五年也好,就看你什么时候,你的成本、效率明显低于内包。

曹开彬:以前说IT公司始终是跟CIO站在一块,现在站在一块又有点微妙的关系在里面。这个其实对我们做营销而言可能是一种挑战,新型的方式。

讲到需求的话,刚才那位嘉宾提了很好的问题,说了一些行业的需求,比如物流行业,我想听听童总的观点,您刚才提到教育,也是一个行业化的需求,从行业的需求来看,我们云的需求会形成什么样的方式?

童晓强:教育这个行业里面,我们过去讲教育,马上就想到教委,教育局,想到学校,慢慢中国人的思路,现在也开始打了,其实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但是我们有一段时间完了以后,现在又回到了过去的一些想法上面,我们开始慢慢有一些私立的教育机构,这些私立的学校,除了个人有一些才情,自己搞一些小作坊,我们不谈,多半这个私立学校要办得比较好,要投入相当大的财力物力,很多私立学校办得都不错,确实是这样。但是同时,其实又加剧了我们现在社会中的一个很不公平的现象,教育资源的短缺。所以我们一方面有很好的想法,有很强的教育精英,但是另一方面,他们的这些知识,他们的水平,他们文化传承的手段,其实不能被十几亿中国人来用。

在座其实大家都知道,在国内,有两个事情是忧患中国人一生的,一个是养老,多半和医疗相关,还有就是教育,教育这个东西非常重要,你不断想着自己孩子的教育,还要不断想着自己的教育,你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职业技能,甚至可以读EMBA,不同层次有不同教育需求,但是我们教育资源真的非常短缺,我们有很好的教育的人,有很好的教育机构,但是他没有办法覆盖这么大的需求量,这个时候怎么办,其实你可以类比设想一下,这个其实就像我们在计算机里面计算资源调配的问题,你是不是可以把一些闲置资源可以调配到他最需求的地方去,是不是可以把这些资源更有效的去使用。所以本着这些非常原始的想法,我们才想,其实利用云的平台,或者云的方式,一种云的概念,去扩散我们教育的影响力,会更有效一些。

其实在我们之前有很多的先行者,大家知道e-learning电子学习,也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但是e-learning之前做的时候,大家会更多局限在我来做一个学校的电子教师,或者是新东方,学而思,他们会做自己所谓的网校,但是除了新东方,学而思,中国有大量的很出色的教育资源,甚至是个人的,他们这些东西怎么贡献出来,很难。你让他们自己做一个网站,因为他要有更好的服务,他要有一些盈利,不能把教书先生都饿死,这也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种种这些,都是在后台的这些东西,我们不希望干扰到他思考专业技能的大脑,我们希望把他的心真正用再教育里面。我们国家不提倡教师办什么学习班,应该给他们付更高的薪水,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把他们的心思放在课堂的教学上,而不是课外教学。所以我们应该把这些有识之士,把有能力的人,把他们的知识放在我们的平台上,帮助他们去传承这些知识,而且利用这些平台,他们也应该有合适的回报。

曹开彬:相当于你们捷酷是用云计算的理念,把社会教育和教育资源集中的再分配,再调配,然后分给所有的大众。

童晓强:而且这个会有差异化,在一些偏远的山区,那些学生去上学,一方面是非常困难的,另一方面,即使是希望工程建学校,对他们来说也是很难的事情。但是假如说我们可以利用一些网络的方式,这种不是不可能,我们是在做这方面的探索。

提问:这个问题是跟教育有关,我是做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我们自己也做软件,我这几年在教育领域呆着,我觉得教育领域是中国非常忧虑的一个领域,我大概描述一下现在的现状,教师现在的幸福感非常差,非常的忙。另外一个特点教育领域,公办学校的信息化,跟他的需求是非常不匹配,跟不上,这可能还有一个特点,现在不论是供应商还是教育管理机构,还是学校,他们都对此没有太多的解决办法。在座的各位应该是信息化方面的专家了。我的问题就是,我们应该怎么做,面对这样的现状,分两个层面,一个是硬件,一个是软件,每个学校都有一个机房,这个很小,但是都在建,都是按照传统方式在建。数字校园,智能校园这些词也在满天飞,各个学校也在做,教育部也在做。在座各位都是业界的引导者,有没有对此有一些好的建议,一方面对学校,一方面对这个领域的从业人,类似像我们这样的公司。非常感谢!

童晓强:其实你刚才谈到的这个,大家现在都在建数字化校园,或者智能校园。我们回想一下,大概十二年前,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大学里面,国家在鼓励大家建校园网,然后所有的校园网,国家要把它建几个大的网络中心,把这些校园网连起来。其实现在的情况和那个时候有点类似,那个时候是在做网上的连接,现在我们有了网络,铺设好了,其实现在在大学里面,甚至很好的中学里面都可以联到网里面去,已经有了高速公路我们需要跑车了,有很多的资源,有很多的车,现在要跑这种教育的内容了,因为在学校里面很多时候,现在在一些教务管理用这样的系统,但是这个我觉得是不够的,既然作为学校,最重要的是一个是教学,对于大学和研究所来说,还有一个科研的内容,还有一个信息检索,主要是这三方面的东西,现在就需要跑这三个高速公路上面的车,跑这些车的时候,大家做智慧校园的连接,其实只是一个个小的私有云,找一个十几个人的公司帮他来做,可能比较快速,但是考虑不是那么周全,经过一两年又要变,或者有很多功能不完善,他们也觉得很痛苦,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把这些东西推到一个更大的平台,也可能这件事情仍旧以教育部为主导,现在应该做校园云,把这些应用真正的连起来,教育的资源连起来。

曹开彬:童总您的建议是什么?建议各个学校建小云吗?

童晓强:我觉得应该直接跨到后面那个,不要自己再去建小的云,坦白讲在座各位都有过建云的经验,那个投资不小,对于一个学校来说真的不小。

曹开彬:您的建议,学校不要自己再去建小机房,直接用云。对于公司,提供商而言,你也不要去建私有云了,直接建个大云得了。

童晓强:这是比较理想化的,当然这个号召需要从国家的角度来推动。

提问:我是做云服务销售的,我做了一年多的市场推广,但是其实我现在有一个问题,在中国现在其实对于云计算来讲,云计算不是什么新技术,从06年云计算这种技术在美国已经有了,其实大家现在每个人都在谈自己的技术,谈我的技术有多先进,其实我倒感觉云计算是一个商业模型的改变,是一种商业领域的创新。其实这个技术对于中国的现状来讲没有任何帮助,只有大家把这种技术真正做得商业化,才有可能对云计算这个行业有所推动。实际上我在过去一年销售中发现了很多问题,现在咱们大家做的应用,在目前的现状下,在这种经济体下其实很难去推广,因为现在大家最关心的,大家都知道云计算好,想把自己的应用部署到云计算上去,现在大家面临最大的两个问题,第一就是安全问题怎么解决,这些数据对于企业来讲,无论是人力资源还是财务软件,其实这些东西都是企业命脉的东西,我怎么去往云平台上去部署。现在所有的应用也好,不论是运营商也好,合作伙伴也好,其实大家都没有提出一个解决的办法,包括我们去忽悠客户的时候,无非也从两个方面忽悠,一个方面是管理,一个方面是技术,但是基本上都是空谈,没有什么特别有效的手段。

第二个问题问一下吴总,目前我们在做云呼叫中心推广过程中发现一个问题,真正的好多用户在去选择自建呼叫中心,还是托管呼叫中心的时候,这个界限很难划清楚,我选择托管呼叫中心我建设成本降低了,但是我的管理成本是上升的,托管和后期的租用,多少个坐席以下选择托管合适,多少个坐席以上选择自建更合适,这两个问题希望各位给予解答。

曹开彬:今天在座的几位,其实您刚才提到落地的问题,今天在座有几位实实在在挣到了钱的应用,今天请各位解答解答刚才这位云销售人员的困惑。

王伟:第一个问题我可以讲讲我的体会,不见得能够解决你的问题,但是讲一些我的经验。

我觉得,确实市场需要一个教育的过程,这个教育过程跟行业有关,跟产品的成熟度有关。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讲我是经历过这么一个教育过程,当年我们进入市场的时候,面临的挑战是,因为我们做的SAAS模式,软件级服务的模式,很多厂商说我凭什么相信你,有蛮痛苦的一到两年,但是后来解决了。回过头来想,是我们本身提供的产品越来越成熟,刚才你说怎么忽悠客户,我觉得其实客户不傻,真正能够把东西卖出去的,其实最关键的就是体现的价值,没有其他的窍门,你可以忽悠,但是真正的不二法则就是这个价值,而且光价值还不够,还要有非常难以拒绝的价值,你要有这个东西一定卖得出去。换句话说,假如你觉得客户不接受,你可以从价值想想办法,怎么凸显这个东西给你带来的价值,而且这个价值大得不能拒绝,客户都不傻,没有不用的道理。

另外关于安全性的挑战,当年我们卖这个东西的时候,我经常给销售做培训,给他准备标准答案,说客户问到这个问题,安全性是经常被挑战到的问题,以至于我们累积了很多的回答,常常写了六页,告诉你网络安全是如何,系统是怎么样做的,系统里面我们有基于角色的安全技能,有ISO的证明等等,直到有一天客户给我一个提示,我突然开窍,那个客户说王总你可以这么回答,网银一开始大家没有接受,钱丢了怎么办,你就这么回答,假如你现在能够相信网银,也应该相信基于互联网SAAS的模式,而且它的安全性比这个好,后来我们卖得很快。

人的思维方式,有个接受度,到了一定的时候,这个不成问题了,成熟了。以前老农民说我把钱存到银行里面是我不放心的事,以至于他必须把钱藏在床底下,最后拿出来以后钱都烂掉了,现在再土的老农民都知道把钱放在银行里,我觉得我们的云计算,可能要经历这么一个成熟的过程,最后成为大家不用想的事。

吴强:我不知道你具体是做什么业务,你碰到的问题我们每天都在碰到,你被问的问题我们也每天都在被问。

从几个角度去看,第一个角度我们去看云的服务方式是不是能彻底替代企业已有的IT系统,我个人认为这是有问题的,不可能完全替代。所以我觉得这个是长期共存的,未来云服务的形式和企业基础设施的形式是长期共存的,这个市场要区分用户,有一些用户天然就不可能成为云服务的对象,一定要把这些用户剔除出去,否则你就会很辛苦。第一个他对安全性的考虑是极其严格的,这样的客户要小心,这样的客户基本上是碰不得的。这是一类。第二类,有些客户,在某一种类的IT服务上是他的生命线,是他的核心竞争力,这个不能碰,碰这个很容易出问题的。我们从来不去碰携程的呼叫中心,他的呼叫中心是他的核心竞争力,他比别人强就强在呼叫中心上,所以这个东西你不要去碰,碰他的话你会很辛苦。你能碰的客户,我们看到了能碰的客户还分阶段,这个客户他的使用行为非常稳定,五年不变,这种客户你很难碰,自己很清楚自己要什么,很清楚怎么买到要的东西,很清楚自己怎么维护,这个阶段不能碰,因为他脑子完全清楚,他自己知道自己五年不用动这个系统,今年上的,需求写好了,部署完了五年不动。能动什么样的,第一弹性强的,今天他规划的需求和他未来可能到的需求有一个鸿沟,这个沟跳得过去,跳不过去他不知道,呼叫中心行业经常做一个系统,一个职场规划下来,到底做一百还是一千,他实际上是没有确切把握的,有弹性的这种客户,SAAS模式有很强的竞争力。第二他是活的,有生命的,他是从一个婴儿开始逐渐长成一个大人,那么这个过程中他吃得东西在不停的变,随着他的成长你一直在变,这样是有生命力的,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不是去解决,而是要选择正确的客户。我不知道我的回答是不是合适。

付总:我稍微补充一下,你是做ISSA的对吧,那你应该相对活得比较好。今天我们谈到的核心还是企业级的云应用,云计算,还没有包括C,C这个市场实际上已经很成熟了。我一直认为不要太乐观看待这个事情,我们估计大概也要走十年左右,有可能才能达到真正的成熟阶段,企业确实和个人的应用不一样。

用友公司实际上经历过第一个阶段的SAAS应用,很早,2000年就开始,叫ASP,当时整个IT行业也来了一阵风,就是要软件包云化,那个时候叫互联网化,当时用友也推出了自己一系列的SAAS服务,当时由我们一个子公司在做。那个时候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我们是单纯的把软件的功能搬到网上。但是本身这个软件的使用形式和软件包是一样的,本质上没有变化,所以这类业务推起来就很困难,在前一段所有在国内做类似于ASP服务的这种软件都很难成功,因为你软件的形态本身没有发生变化,但是最大的机会,就是今天这个阶段,特别是在企业应用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数据基础,就是非结构化数据,可能大家对这个也是有理解的。过去的软件处理的核心是结构化数据,就是那种非常严密的,非常规范的,非常私密的数据,比如财务数据,业务的数据,决策数据,那么这种数据的处理,由于中国的文化,中国的信用基础,包括对IT的理解,当然这部分数据,很多企业是希望内部的,控制性,包括中大型的企业控制特别严。但是今天有一个重大的机遇,就是企业的社会化,你必须要和你的消费者连成一片的时候,你的数据难道还要内部吗?不可能的,你必须希望和消费者的评论,和消费者的认识进行对接的时候,你的数据是必须是互联网化的,所以这个关键还是应用,由于有了非结构化的数据的巨大的价值,特别是互联网深度的应用,企业的很多需求,就已经是具有放到云上的各种可能,特别是你的营销业务的开展,你的电子商务业务的开展,包括你要去和银行连接,需要和税务连接,需要和工商连接等等,包括你需要集中所有招聘网站数据的时候,这个时候机会就来了。从今年开始,未来凡是要处理结构化数据的很多应用,还是以内部为主,凡是能够实现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比如说文字、声音、图像,包括与人的互动,人的想法等等,包括你的上下有了数据的传递,你必须云化,这种应用跑得会更前一些,下一步如果做云的应用,你先去找哪些应用是处理费结构化数据的,以及这些应用和企业社会化的行为是紧密连接的,你赶快去卖他们。凡是处理内部结构数据化的应用你不要去碰他。

曹开彬:其实我想补充一点,我特别同意王总的意见,我们做云的销售有两点,以后咱们别再用忽悠这个词了,确实价值是第一位的,可能卖得不好的原因可能跟忽悠有关系。为什么有的云应用赚到了钱,有的云应用寸步难行,就是刚才王总说的那句话,到底你的核心价值有没有足够打动到客户,客户觉得这个应用我不用都亏,这个时候他自然就会买了。

前面我们讨论了,我们到底满足一些什么样的需求,什么的客户可能会有需求。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从提供商的角度,到底以后,我是什么都提供,还是我提供细分的,我只做人力资源,我只做呼叫中心,我只做协同。未来是什么样的形态,其实这个不仅是对提供商而言非常重要,对用户而言也非常重要,到底是绑定一个厂商去选,还是多个去选,这涉及到未来IT的规划,信息化战略的问题,所以这个问题,我特别想听听在座专家的观点。先听听陈总的观点,从您的规划来讲,以后我们(阿特木)是只做单一的应用,还是多个应用,还是大而全的应用?

陈鹏飞:这个问题,不管怎么做,一定要给最终的用户提供不可抗拒的价值。你做一个应用还是做很多应用,用户才不关心,你说我就是做一个东西的,他不可能因为这一点买来的产品,但是你如果做很多东西他也不会因为这点买你的产品。

曹开彬:作为您的决策而言,你是提供一个,还是提供多个?

陈鹏飞:我们公司比较小,所以没有什么能力,只有能够提供一个。

曹开彬:未来,再过五年,你可能长大了,那时候会是什么状态?

陈鹏飞:对我们公司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快速的试错,我们有很多的产品线,但是我们的产品线不都是产品,都是种子,因为一开始小草和小树苗都差不多,你也不知道去拔哪个,我们公司得益于云的好处,就是我们现在有一个想法,发现用户的一个问题,我们就去做,很快速的就能做出来,有些东西现在貌似看起来很无聊,或者不太清楚它未来的方向,但是我们公司会给这些想法足够的土壤和养分,让它继续发展,最后我们能够看清谁是小草,谁是小树苗的时候,我们再把小草拔掉。

我们公司是这样,今天我有个想法,他觉得不错就做,一晚上做出来,拿给客户看,可能三天之后就死了。所以我们公司都是年轻的人,有很多黑客,什么都做,也有一些现在已经沉淀下来的产品,而这些产品是可以赚钱的。

邓海:谁是财主,我们的云基地就是财主,田总就是财主,他随便请大家吃个饭,搞一个一千万美元,然后说咱们就孵化孵化,吃饭的人每个人掏两百万,几乎也就是买一个单的意思,你能赚到最好,赚不着无所谓,在这种情况下孵化我觉得是更靠谱的。恨不得今天就是草,明天就是参天大树,就能卖钱的那种,会有问题,但不是说这种模式就不成立的。我说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次我们业界有一个大佬,大佬去硅谷访问,他对这个产业中间有一个高新技术非常感兴趣,他知道我在硅谷有很多的同学何老师,他就让我介绍一个这个领域里面的TOP1,我就给他介绍了TOP2,无论学界也好,产业界也好,都是公认的牛人,然后这个人就和我们的大佬吃饭谈了,然后大佬就激动了,晚上就打电话给我,问我一个问题,有没有可能把这个人,让他回国创业,我当时不想多聊,因为我在睡觉,我说好,就把电话挂了,这个事靠谱不靠谱?,坦白说我觉得非常不靠谱,但是领导让我去办这个事,咱们不得不办,第二天早上醒来之后,洗个澡两点半了,我就给我同学打电话,我们大佬看上你了,要多少钱你说,希望你回国创业,他那边断然拒绝,他在一个很慷慨的公司里面,在这个领域里面是TOP2,老二的地位,所以无论是从名誉,还是从他的实际现金的回报来讲都非常好,他非常满意,工作氛围也很好,所以你让把辞职这个事就有点不靠谱了,让他回国,房子怎么办,孩子怎么办,车怎么办?一堆事。所以给我来了一个断然拒绝,我肯定有预料,我说没关系,我只是探讨一下,我说我们老大看中的,是你在什么什么方面的技能。这个东西技术含量很高,但是做一个产品出来,核心技术20%就够了,80%都是UR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我说你做一个核心的东西,做出来,大概多长时间,他说三个月。我说给你五个月,他说那当然很好。

像这种人在硅谷,在美国,在欧洲,这种顶级的大公司里面,很多人都是这样的,其实他们并不是特别忙,所以完全有可能在他们业余时间里面,让他们在不辞职的前提之下创业。但问题是剩下80%的工作谁来做,我们中国的草根工程师这种太多了,所以两下一结合出来,那是很容易的事。

像你那个东西(阿特木),孵化器本身是一个很烧钱的东西,但是你可以让它不少钱,你做一个社会化企业,你那个孵化就专门孵化最精华的地方,最值钱的地方。

云计算这个问题,对于将来产业生产的形态,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看两个问题,云计算的构筑者,他是平台级的,但是每一个企业,甚至每一个个人一定是细分市场的。

曹开彬:你的观点是依托于平台的细分市场。

付总:我觉得有两类公司,一类就是顶尖的平台公司,由他来控制整个产业链的龙头。还有就是应用共了,因为不可能所有的公司都能成长为平台,你就提供应用就行了在各大平台去做你的服务,还有一种他这个应用具有一定的平台性,应用平台具有一定平台的特诊,他也可以产生一定的小的产业链的模式,作为用友来讲,用友的目标就是成为企业级的云服务,云应用的平台性的公司,欢迎在座的,如果是我们的同行和我们合作,将你的应用基于我们的平台去开发、部署、销售。

吴强:我想把这个云的服务分成部toB和toC,toC我认为关注,或者横向专注,专注于一两个行业,可以提供多个产品,或者专注于一个产品,服务于几个行业。横向或者纵向专注。

王伟:我还是比较相信有很多具体的应用其实它代表了很宽泛的范围,我基本上不是太相信,有那么一家公司可以做所有的东西,术业有专攻,有些行业要专门的公司来做,这是我的总体看法。刚才听邓博士讲的很有启发,孵化平台,孵化那些最精髓的部分,其余的部分让别人去做,我觉得这个倒是很有启发。但是另外前一种,我觉得是不是会有一些法律风险。这是我的反馈。

曹开彬:孵化的问题可以线下再聊一聊。

童晓强:其实我在刚开始的发言里面,坚定的站在细分这个阵营里面,甚至说我们应该更极端一些,不是占据一个领域,因为坦白讲,应该在更细分的层面来做一些事情。比如像教育的这块,你可以去做一个传统的e-learning给学校用的平台,也可以做基于移动的,而且只是给这种职业化技术教育的这类人群去做的应用,完全是可以照这样发展的。刚开始发展的时候,不可能覆盖那么多的面,否则他的成本投入会非常巨大,也许你覆盖很多,但一样做不好。

曹开彬:六位嘉宾有一个特点,大公司觉得应该做全的,小公司认为应该做细分的。腾讯在这肯定会说我更要做全的,但那个没关系,我觉得这是每一个人不同的观点。今天我们花了一个多小时,探讨我们云的应用,现状也好,未来的趋势也好,我们的客户是谁也好,我们提供商应该怎么做也好,时间虽短,有很多嘉宾给出了很多有启示性的观点,希望对在座有一定的启发和作用。在座如果有什么问题需要跟这些嘉宾交流,可以线下交流,我们今天的论坛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