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或是焦虑?数据化生存的难题

大数据

随身计算、云端存储正在逐渐变成我们习惯的生活方式,而伴随着数据迅速不断地被创造、分享、存储和分析,大规模数据集中存储和分析的工场即将出现,正如今天的谷歌、脸谱已经在做的部分工作一样,它就像将每个人的思考、经历和智慧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一个类似今天的电力加工场这样的地方,经过汇总、分析和加工,变成知识和驱动每个人、社会前进的能源返回来。在这样一个数据化生存的时代,每一个人的思考、行为的痕迹都更为清晰,变得更加透明、可预测,数据迅速地转化为知识、洞见和执行,而且不仅是人类的行为,甚至连记忆、思考也在被数字化记录下来并被分析。数据,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资源,就像上面工业革命的煤炭或石油一样,数据将介入和包裹起我们生活的一切,甚至将变成像水和空气那样不可缺少的元素?

这样看起来,未来似乎很美妙。人类行为会更具有预见性,决策也会更多依赖数据,教育、医疗和个人发展都会更加可评估和个性化,规模化和科学化难题也得到新的处置工具。但是,同时也会产生诸如数据隐私、多样化泯灭和以及对于数据垄断和独裁的恐惧这样的问题。正如电影《少数派报告》中所描绘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发明了能侦察人的脑电波的“聪明”的机器人――“先知”。“先知”能侦察出人的犯罪企图,所以在罪犯犯罪之前,就已经被犯罪预防组织的警察逮捕并获刑。影片导演斯皮尔伯格,据说在拍摄类似科幻片的时候,习惯将顶尖的物理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甚至生物学等各方面专家汇聚在一起研讨,看哪些是真正有可能发生的。正如我们多年之前在科幻片中所见的大屏幕触屏操控、类似谷歌眼镜、无人驾驶汽车、SIRI等东西都从科幻变成现实,已经很难断言是科幻影响现实,还是科幻仅仅在事实数据的基础上预测了未来,做出了超越当下的预见,而它也改变了未来。

正如大数据眼下正在做的事情一样。确信无疑的是:数据的确会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效率或更富有洞见。最近《商业周刊》刊登了一篇叫做《膜拜Evernote》的稿件,其中描绘道:Evernote是一款面世五年的效率管理应用,其创始人利宾甚至将它比喻为人们的“外挂大脑”。去年在中国,这款“外挂大脑”也推出了本地化的产品,并且被命名为“印象笔记”。出于它杰出“记忆和思考”能力的信任和依赖,在世界出现了很多“真正的‘Evernote控’”。比如,泰德·巴奈特(Ted Barnett)。他不仅把信息存在云端。现在每次会议结束,他都给会场白板拍照,存入Evernote,加上一些自己的想法,再把它发给组员。不久前他去伊斯坦布尔度假,还用Evernote为朋友们写了一本“旅游指南”。《商业周刊》报道说:“对Evernote用得越多,巴奈特就越能发掘出新玩法。”同样,现年38岁的卡莉·诺布洛奇(Carley Knobloch)开办的网站Digitwirl.com专门发布视频,指导大家如何用最新科技简化家庭生活。如今,诺布洛奇还成了Evernote指导大使,她总是笑眯眯地解释自己如何离不开它,就像呼吸一样无法割舍。诺布洛奇表示,她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将许多重要信息往Evernote一存了之。她说,Evernote的搜索功能十分强大,即便有成千上万条记录,也无须费时整理。诺布洛奇还将Evernote类比为“现代版婴儿成长记录”,她的笔记里满是视频、图片、已读信件以及不同类型的文件,好像一个剪贴簿。诺布洛奇说:“你可以把你的整个生活都装进去。”而且,你泡在Evernote上的时间越多,就越会泡得更久:如一位Evernote的粉丝所说,使用了Evernote后,你会把自己“嵌进”这个应用里面。

其实,Evernote只是这种数据或者知识电厂的一个微缩或者代表,脸谱、谷歌、百度这些也将成为知识电厂的某一部分,电信运营商在度过语音、传统数据业务萎缩后后,也在向云计算和大数据方面来转型,它们也会成为知识电厂的部分,甚至银行、医院、交通管理部门、学校科研机构等都会加入进来。知识电厂也许并不是按照地域,或者使用频度和量来如此分布,也许将更多会像谷歌、苹果那些的数据中心一样,分布在偏远或者寒冷,但是能源相对便宜的地方。但信息使用地图,或者信息动脉、脉动的信息,一定是按照这样的需求来分布的,我们未来可以得到它的可视化图标,就像今天我们看到的经济方面的走势一样,明显看出它的需求和供给,以及它和区域经济、人群、创造力的密切关系等。当然,在这些信息汇聚、输送、分析,回流和被使用过程中,现在最重要的是要建立规则。需要立法,就像商品经济诞生之初,对私有产权和交易的立法一样,需要制止混乱,防止垄断,也要防止政府过多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