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们,是如何挤压掉传统车联网生存空间的?

谷歌们,是如何挤压掉传统车联网生存空间的?

最近地图新闻不断。5月15日谷歌发布新版地图,提供个性化地图、更多信息关联、多种模式路径规划等功能,并公布混合定位、状态识别、地理围栏三个新API。在此前,阿里2.94亿美元入股高德晋身为高德的第一大股东,还有一度传言Facebook与众包地图服务提供商Waze进行收购谈判。与之暗合的是,今年517电信日的主题是“信息技术与道路安全”。

互联网巨头的集体围观,就是要以地图为切入点,尽可能多的占据用户移动在外的时间,包括车里的时间,这必将挤压传统车联网产业的生存空间。智能手机已经横扫一切,车里的那张屏何去何从?

传统车联网的故事

笔者所言的传统车联网,是以所谓TSP(Telematics 服务提供商)为核心的、以前装或后装车载终端为承载的业务及相关产业链,前装以安吉星和G-Book为代表,后装比较多,如赛格、雄兵等。车联网的概念已提多年,通常指通过车载终端提供语音导航、动态路况、生活娱乐、违章提醒以及车辆安全、远程监测等服务,简单说就是“GPS终端+上网卡”,不能联网的GPS终端不算车联网。

实际上,传统车联网这几年的生存并不艰难。一方面新车购买量巨大,2012年新车销售量达到1900万,后装市场牢牢把控着车辆销售、装饰美容等渠道,流量巨大。另一方面,汽车厂家之间的比拼从过去单纯的机械参数向车内电子设备转变,通用、丰田已经占据先机,国内品牌上汽、吉利、广汽等也都纷纷在上马车联网,因此未来汽车前装比例还将扩大。

即便如此,市场也远未饱和。以某发达省数据为例,安装传统车联网设备的车辆不超过10%(再次强调,单纯GPS终端不计入,必须要联网的),而且联网车辆往往是特种车、公务车较多,私家车安装量就更加少。

但是在实际车主眼中传统车联网并没有想象中好。对于前装,几千元的服务费让很多人却步——这蛮让人费解,能花大价钱买车却不愿每年交钱买服务——核心原因是很多人感觉不值;对于后装,大部分人也是选择一次性投入的GPS终端,而非购买服务,而购买服务的往往是看重防盗,而非车联网强调的动态路况和生活服务功能。

智能手机的冲击:更快、更丰富、社交化、个性化

无需赘言,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传统车联网的杀手。以下几招,招招见血:

1、硬件更新快

智能手机硬件上市的生存周期一般不到一年,而用户更换频率大致在一年多,而传统车机完全无法与之抗衡,如果是前装更是与车辆更新同步。

2、应用更丰富

智能手机只是个平台,应用选择很自主,导航可以用高德、凯立德,生活服务可以用大众点评,路况可以用微信微路况或百度地图,也可以使用融合性的产品,比如Google、Waze。而传统车联网产品往往是定制,它从概念开始就讲求控制管理,用户使用什么功能实际已经被限定,缺乏交互,如果仅从导航、安全角度OK,但这无法产生像Waze这样的众包模式业务。

3、延伸性更强

驾车只是人生活的一部分,离开车传统车联网就结束了,而智能手机还将继续。比如Google提供了多种模式导航,驾车停车后如何走,手机还可以继续,再比如生活服务,百度或者Google在地图上提供了兴趣点后,手机可以继续购买、消费、评价。

4、个性化、社交化

智能手机是个性化的设备,里面包含了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大数据之后,就是Google此次地图升级的口号:“The most comprehensive map, now built for you”。

而另一方面,手机是个社交工具,Waze之所以如此受关注,就是其理念是让人来告诉你交通,“Nothing can beat real people working together. Traffic is more than just red li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