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P:十字路口德国战车 或重蹈IBM覆辙无法重生

依靠率先打造出一个崭新的产品类别,SAP开创了ERP市场,且曾经是唯一一家可与美国大软件集团争雄并占上风的非美国企业。然而,严谨保守和封闭僵化的企业文化,让这驾德国战车难以适应21世纪动荡多变、合作共荣的商业环境,前路迷离。

全球第三大软件企业、大名鼎鼎的SAP于1972年创立于德国的曼海姆。其诞生颇为偶然。当时,IBM的一个研发小组为英国帝国化工(Imperial Chemical Industries)在德国的工厂开发了订单处理系统,但IBM德国分部拒绝接收这个项目。于是,开发小组的五个成员在此产品市场潜力的吸引下,离职自行组建公司,利用在晚间租用IBM主机的时间全力打造这款产品。SAP从而诞生。SAP的原意是系统分析和程序开发(system analyse and program development),名称虽朴实无华,但在创建伊始就成绩不俗。其后的40年里,SAP更是一路稳步增长,逐渐成为企业资源规划系统软件市场(ERP)毫无争议的领袖。

今天总部位于德国小镇沃尔多夫(Walldorf)的SAP是一家大型的国际化企业,拥有6.5万名员工,业务遍及130个国家,2012年收入高达162亿欧元,并且近80%的财富500强企业都是它的用户。虽然SAP主要服务于商务市场,但它的品牌认知度很高,在Interbrand全球品牌百强榜上,SAP高居第25位。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球软件行业,SAP是唯一一家可与美国大软件集团争雄并占上风的非美国企业。

顺应潮流,成就辉煌

SAP的成功完全是时势造英雄。上世纪70年代初,IBM把硬软件分开运作的决定直接导致了全球软件产业的形成。当时的企业因自身成长的需要开始进行IT系统的现代化,以实现管理的规范化和信息化。但是,绝大多数企业都使用IBM的主机系统,利用低速低效的打孔卡进行信息的分析和报表处理。因此,商务市场对方便简易的应用软件需求非常迫切。以普莱特纳(Plattner)为首的SAP创始人看到了其中的巨大商机,率先推出采购库存和财务综合管理系统,它不需打孔卡,实现了标准化和数据的中央整合,方便易用,一经推出就深受用户欢迎。其后SAP扩张到库存、供应链(SCM)和用户关系管理(CRM)等不同领域,并为不同产业开发个性化产品。随着SAP产品类别的扩充,它的用户基数也稳步增加。

彼时,大企业开始进行大规模国际化扩张,它们中的很多都是SAP的用户。依靠搭乘用户国际扩张的顺风船,SAP轻易打入诸多海外市场,早在1989年,其海外收入就已超过总收入的25%。海外扩张的成功,让SAP的成长极为迅速,上世纪80年代曾一度拥有逾100%的增长率。上世纪90年代中期,SAP成功开拓潜力最大的美国市场,从而进入发展的黄金阶段。到1998年,SAP的销售收入已高达48亿美元,年增长高达50%,远超所有竞争对手,并成为其一手打造的ERP市场领袖。一时间,德国战车所向披靡,如日中天。

SAP早期的成功来源于它把握住了企业从大型主机向中小型机过渡的历史契机,认准一个前景巨大的市场空白,率先打造出一个崭新的产品类别,从而开创了ERP市场。作为这个新产品类别的开拓者和领导者,SAP在高速扩张过程中,稳打稳扎。首先,它充分利用和IBM硬件的兼容性来扩大用户群。同时,SAP又和用户紧密结合共同开发产品,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成功率。其次,它采取了合作扩张的战略,和IT咨询和服务公司联手推广自身的产品,不但弥补了本企业服务员工的不足,而且从这些合作中获得了新的销售渠道,通过拓展合作者网络来支持自身的持续高速增长。正是这些战略帮助SAP快速成就霸业。

文化保守,漠视良机

但进入2000年后,SAP的业绩开始显著下滑。其核心原因就是它沉醉于成功中而漠视了互联网所带来的巨大而深远的时代变革。当时其用户已看到互联网的优势,对SAP的产品和兼容性提出要求,以转变为更加灵活有效的电商,但SAP对此毫无作为。当IBM和甲骨文积极利用互联网对自身进行深层变革时,SAP仍在旧日的辉煌中徜徉,错失良机。

SAP的企业文化是造成此战略失误的根源。德国企业通常严谨保守,封闭僵化,不愿承担风险,SAP亦然。其灵魂人物普莱特纳从来都对美国高科技行业的发展态势持怀疑态度。正因为此,尽管早在2000年,美国市场已占SAP收入的1/3,但美国分部的高管从未被总部最高决策圈所接纳,这种过重的德国情结促使大批美籍资深员工离职,转而为竞争对手效力。保守排外的文化导致它在应对互联网浪潮时措手不及乃至被重重击倒。

在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SAP开始亡羊补牢,第一次破例引入外援,如收购互联网企业Comme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