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智能设备 创新还是添堵?

科技创新的脚步永远都是不会停顿的,虽然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产品最近这两三年才开始在人们的生活中大范围普及,但是移动互联广阔的市场前景已经充分激发起了相关厂商的创新热情。这不,在2013年里,可穿戴智能设备的热潮彻底涌起。要说这股潮流的始作俑者,可能要算谷歌了。2012年谷歌开发者大会上谷歌智能眼镜的惊艳亮相,让人们看到了移动互联设备的一种全新使用方式,虽然这款产品时至今日还未能实现批量上市。但将眼镜做成智能设备的想法却带来一连串的连锁效应——手镯、手表、耳环、腰带、内衣、甚至袜子都在成为厂商搭载智能系统的新目标。可问题是,人们对智能生活的需求真的已经到了如此急迫而且如此“贴身”的程度了吗?

市场现状:智能手表最热门

在各种类型的可穿戴式智能设备中,智能手表的市场前景无疑是最被看好的。这方面苹果公司也算是贡献了一分力量,虽然和谷歌眼镜一样,苹果名为iWatch的智能手表产品还待字闺中,从来没有现出过真身,甚至连这款产品是否存在,苹果也没有给出过正面回应。但业界各方就是坚信苹果正在开发这样一款产品,并且也认同从手表这类产品上开拓可穿戴智能设备市场的新蓝海是正确的方向。于是乎,在最近这几个月里,五花八门的智能手表开始急冲冲地上市了。

这一大波智能手表新品中,知名度最高的要属三星的GALAXY Gear。这款产品在今年9月的德国IFA会展期间正式发布。对于这款产品,三星的定位并非简单的智能手机的扩展性配件那么简单。虽然它和三星的GALAXY Note 3同期上市且目前只支持和Note进行连接交互。但事实上,这款智能手表具备很强的独立工作能力,不仅可以通过蓝牙直接进行通话,并且具备了独立的摄像头,加上通过软件实现和Note 3之间的短信交互、新闻浏览、事项提醒、健康监测等功能,基本上热门的智能手表概念元素都已经配备。但就市场表现而言,GALAXY Gear上市以来的表现却并不是太抢眼,其高达2999元的市场零售价无疑是原因之一。此外,过于繁复的功能也似乎让消费者无法为这款产品做出一个准确的定位,再加上外观设计、机身尺寸、待机能力等细节还没有达到市场预期,Gear并未能掀起智能手表的销售狂潮。

和三星有着同样尝试的厂商不少,海外市场上Pebble Watch、COOKOO Watch等第三方厂商开发的智能手表产品都已经纷纷亮相,而在国内市场上,索尼打造的Smart Watch 2以及盛大旗下果壳电子推出的Geak Watch也已经开始销售,在此之外,还有宇龙酷派的智能手表配件、数码随身听厂商智器开发的Z Watch等产品在等着登场,如果再加上一直还在传说中的苹果iWatch,智能手表市场还真是相当热闹。

未来走向:更多创新在路上

虽然最近推出的种种智能手表并没有大卖。但是对于可穿戴智能设备市场的前景,科技业界似乎高度看好,尤其是在此前Nike FuelBand、Jawbone Up2等智能腕带产品已经在市场上呼风唤雨的情况下,通过创新技术将更多的移动智能设备“绑到”人们身上,已经成为目前企业创新最热门的讨论话题。而除了智能手表这类产品之外,想象力异常丰富的工程师们已经开始将可穿戴设备的清单无限扩张。

目前在美国市场,一款名为Golf Sense的智能手套就颇为高尔夫球爱好者的欢迎。因为这个智能手套内置了多种传感器,可以监测到佩戴者挥杆时的加速度、速率、速度、位置以及姿势,并且以每秒钟1000次的运算速度来分析传感器所记录的数据,并计算出佩戴者是否发力过猛,击球位置是否正确、姿势是否规范等问题,从而提升佩戴者的高尔夫球技。而游泳爱好者们不久后也有可能有一款名为Instabeat的智能游泳镜做帮手,这款泳镜不仅通过镜片投射各种警示颜色的方式来告诉佩戴者离自己的既定目标还有多远。此外还可以记录佩戴者热量的消耗、游泳的圈数和在泳池中的转身次数,并将这些数据同步到用户控制中心,记录佩戴者每一次下水的进展。

至于在最为可穿戴智能设备开发商看好的医疗健康市场,相关的产品创新更是不少。目前一款名为Smart PJs的儿童智能睡衣正在酝酿之中,据说这款睡衣可以监测1-8岁儿童的睡眠状况,并通过衣服上的各种圆点让家长们通过手机扫描进行监控,看来今后小朋友们要想装睡可就要困难很多了;另外一款Lumoback的智能腰带则声称可以矫正佩戴者的坐姿,同样的通过内置的传感器设备,Lumoback当发现佩戴者坐姿不当的时候就会通过蓝牙向连接的手机发出信号,让手机震动以提醒佩戴者;另外一款来自澳大利亚的名为Jetlag Light的可穿戴设备则可以通过软件控制的绿光来调节佩戴额生物钟……这些听起来是不是很神奇,有点未来科幻电影的味道,但这的确就是正在发生的事情。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技术进一步发展,可穿戴智能设备还将向和我们生活相关的更多领域渗透,只不过身为普通用户的我们真的需要它们吗?这无疑是一个值得好好讨论一下的问题。

正方 看好可穿戴设备的前景

科通芯城营销副总裁刘宏蛟:硬件创新时代已经来临

刘宏蛟认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手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无论未来会不会被取代,可以肯定的趋势是产业的融合和跨界,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刘宏蛟认为可穿戴设备为代表的硬件创新时代已经来临,以前互联网领域通过APP创新成为千万富翁的奇迹越来越小,反之,通过硬件创新创业,或许也能再造苹果神话。而迄今为止,可以欣喜的是,不仅仅是互联网领域,投资圈,作为硬件创业的另一个主体领域——IC行业,也开始关注并吸收互联网思维。

科技评论人王自如:创业机会大于手机

王自如认为,可穿戴设备与智能手机的结合有三点,同步、管理和人机交互。同步是把可穿戴设备获取的人体数据随时随地的体现在手机上,获取有价值信息;管理是把同步获得的数据通过手机传到后台服务器上,并进行分析,给出建议,以便用户掌握自己的健康状况;人机交互就是让设备与人的交互更加智能化。王自如认为可穿戴设备的创业机会远远大于手机的机会,手机已成了红海。可穿戴设备的机会,并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人们对新事物的容忍度较高。建议可穿戴设备创业者不能做成大而全,最关键的因素是发挥可穿戴设备作为手机延展的功能,替换手机一些功能。“当成手机去做,绝对是错的。”而且,现阶段的卡位非常重要,就跟互联网企业做手机卡位一样,要在消费者脑子里面占有一席之地才能有市场。

昆天科微电子市场部副总裁洪炳坤:智能手机会回到原始状态

洪炳坤认为未来可能会有包括INWATCH,GOOGLE GLASS 在内的应用于信息传输,肢体感知等人机交互的多种硬件创新设备。智能手机可能会回到最初的原始状态,用于电话接听,而包括手机和多种硬件创新设备在内的多种设备组合则依据不同人的喜好而异。

德迅投资总监邓海韬:最终颠覆智能手机

邓海韬认为从投资角度,纯的硬件或纯的软件都不是未来趋势,未来肯定是软硬结合的。尽管大部分原来投资互联网的投资人普遍表示对硬件创新应用看不太懂,还处于旁观状态,但已有投资圈开始试水投资一些硬件创新项目。如果项目确实有市场需求,且团队对软件和硬件都了解,德迅投资会考虑投资。邓海韬认为在中国,硬件创新不需要颠覆式的创新,像谷歌眼镜那样的硬件创新在中国可能难以普及。中国用户能认可的更多是一些习以为常的硬件的微创新,如电视上的“盒子”;充电宝加上 WIFI和分享功能成为新的智能终端;音响具备无线传输和蓝牙功能等。

数码玩家OKEI:带来更多互动

OKEI认为在智能手机时代,提供了人与手机之间更为丰富的互动,但是往往也是局限在手合手机屏幕上。但是可穿戴设备时代,人与设备之间的交互将会是更为多样化的,有可能是你的脚和鞋子之间,有可能是你的头和帽子之间,有可能是眼睛和眼镜之间,更甚至是通过思考就可以和设备进行互动,这将带来更多的乐趣和更多的应用场景,也会让各种装备更加融入都日常的生活当中,也许以后忘带手机并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了,因为都穿在身上了。

反方 可穿戴设备成熟度欠佳

步入主流产品市场仍需时日

易观国际分析师胡婷婷:目前可穿戴设备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处在概念阶段和实验阶段的产品多,能够进行市场推广产生商业效益的产品较少。国内可穿戴设备市场目前只有医疗领域商业模式最为清晰,其他大多停留在概念炒作阶段,缺乏实际变现能力。

野村证券分析师黄乐平:可穿戴设备究竟能否成为下一个十亿台规模的市场,目前还是个问题。相关厂商只有推出具有颠覆性创新的产品,才有可能真正吸引消费者,而目前大家都还在摸索,就看接下来到底能否推出特殊的产品。

可穿戴设备面临四大尴尬

尴尬一:续航时间短

用户们在使用智能手机时最大的抱怨就是续航能力不够,原先的功能机一般三五天才充一次电,“现在一天恨不得要充两次”,所以各种移动充电设备已经成为智能手机用户的必备。对于可穿戴式智能设备,人们顾虑最多的同样是续航能力问题。

可穿戴式智能设备的体积较智能手机更小,受限于产品体积,电池容量小就成为软肋,以三星的智能手表为例,尽管采用低功率的蓝牙4.0以及各种低功耗的硬件和应用,但电池的正常使用时间为24至25小时,如果各项功能都频繁使用的话,电池没几个小时就耗光了。在中信上班的刘先生表示,“手机一天两充就已经很麻烦了,再多一个手表,一天得充三四回,太不方便了。以后若是还有智能衣服之类的其他应用,那岂不是每天得连十根八根数据线,一直在充电?”

尴尬二:应用不够多

同样是受屏幕的限制问题,目前市面上已经推出的智能手表产品,支持的应用程序仍相当少。数码产品发烧友、IT工程师钟先生就表示,他目前在用的智能手表,虽然通过语音识别能够接打电话、编写邮件、确认日程安排、查看天气以及设定闹钟等,但都是一些相当基本的应用,亮点不是很多,“也没有很多的应用可供选择下载”,更让他觉得麻烦的是,部分应用的功能还是要通过与智能手机的配合才能使用,钟先生抱怨说,“那我还要智能手表干什么呢,直接用智能手机就可以搞定了,还没那么麻烦”。

尴尬三:隐私难保障

可穿戴式智能设备对数据的收集是更加快捷而且“悄悄”的,人们在面对使用可穿戴智能设备的人时,总会担心自己的个人隐私是否有保障,事实上,这确实是可穿戴智能设备面临的一个尴尬问题。据称,早在谷歌眼镜创立之初,便有人公开表示,他们拒绝携带谷歌眼镜的客人进入,甚至有人建立了反谷歌眼镜网站。在外企工作的张小姐就表示,如果写字楼的电梯里有男士用智能手表或者智能眼镜,自己会觉得有点恐慌,“谁知道他拍什么呢”。

尴尬四:售价仍高企

据了解,许多可穿戴设备公司由于销量不高,上游零部件厂商不愿向公司提供零部件,同时价格偏高,所以目前市面上的智能穿戴设备的价格都不算便宜,谷歌眼镜此前公布的售价高达1500美元,索尼智能手表在欧洲的售价为149英镑,三星Galaxy Gear的价格超过2000元,果壳智能手表的价格为1999元。公务员徐先生认为,这个价格都可以买个不错的大屏智能手机了,“但智能手表又不能代替智能手机,花两份钱,没有两份的体验”。

真实体验

果壳Geek Watch:看上去很美

在目前已经上市的一众智能手表产品中,果壳电子推出的Geak Watch未必是知名度最大的。但由于它在今年6月17日就已经发布,而且目前已经大批量上市,所以应该算是市场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智能手表产品了。有鉴于此,本报记者特意找来了一款Geak Watch进行试用体验,下面就来给大家分享一下相关的使用感受吧!

硬件水平尚好 手表感觉不够

在上市之初,Geak Watch就打出了了“全球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智能手表”的宣传语,口气着实不小。但就记者短时间的体验情况来看,其软硬件配置水平的确考虑得比较周全,已经充分满足了智能手表的基本要素。1.55英寸的LED屏幕虽然分辨率只有240×240,但是清晰度足够,采用OGS、全贴技术的液晶屏也足够薄,戴在手上不会有累赘的感觉,这块小屏幕还支持两指缩放且敏感度相当不错,虽然面积太小,但是如果大家的手指不是太粗的话,还是很容易实现精准操控的,当然想要快速的输入文本或是玩游戏,那是不可能的。

另外,Geak Watch配备了独立的Android系统,即使不和智能手机连接,也可以用来查看图片、播放音乐什么的,内置的计步器功能还支持健身计划的制定和监控,配上蓝牙无线耳机,对于健身爱好者来说也是不错的装备。不过记者需要吐槽的是,虽然Geak Watch配备多种不同的时钟图案,但其时间显示仍然要通过按键激活,而无法像传统手表一样时时刻刻显示,这就使得其实用性打上了不少折扣,不太配得上“手表”的名头。

特色功能不错 应用扩展欠佳

作为智能手表产品,和其它智能设备的良好交互是必备的功能之一。这方面Geak Watch表现不错,只要到果壳的官方下载一款名为果壳助手的软件的,Geak Watch就可以轻松实现和Android、iOS手机的蓝牙配对,在记者试用的过程中,其在配对情况下,当手机收到短信的情况下,手表很快就会出现震动响应,并且支持短信浏览和快捷回复。这对于一些使用超大屏手机的用户来说的确是一项颇为实用的功能。

由于Geak Watch内置了WiFi模块,它还可以无需手机独立上网,在WiFi环境下通过内置的新闻软件也能自动更新新闻资讯,并且还支持手台组网的功能。在外出旅游的情况下可以和其他佩戴Geak Watch的用户进行直连通信,这对于驴友来说也是一个很实在的功能,因为即使没有手机信号,你也可以和小伙伴们随时保持联系。另外通过果壳助手,Geak Watch还能遥控智能手机进行拍照,这也是一项挺实用的特色功能,颇为适合摄影爱好者。

但需要指出的是,在应用扩展方面,目前Geak Watch获得的支持还不多,热门的微信、微博等应用都无法通过无线连接的方式实现在手表上的更新提醒和通知,而且由于屏幕过小,浏览网页什么的体验实在也不是太好。最重要的是,在体验过程中,记者发现Geak Watch的电池能力实在一般,虽然实用功能不少,但是在蓝牙一直保持连接的情况,不到一天就因为没电自动关机了,这可让它的整体实用性大打了折扣。所幸的是,Geak Watch支持软件系统的空中升级,未来厂商方面如果能够通过软件升级的方式有效地的提升它的续航,那么其市场前景应该是会乐观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