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发布大云2.5版本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电信业由传统语音服务向数据服务转型,电信运营商纷纷提出向多媒体、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的目标。云计算的发展,又导致电信运营商业务提供模式发生又一次新变革。现阶段如何部署和运用云计算成电信运营商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中国移动早在提出“从移动通信专家向移动信息专家转型”战略时,已预见到云计算在未来信息服务竞争中的重要地位,从2007年就启动了“大云”云计算研究和开发计划,同时,积极参与和推动相关标准化和产业化工作,并依托“大云”平台开展云计算领域的试验和试点。

“大云”项目是中国移动为打造高性能、低成本的信息处理平台,以满足IT支撑系统、移动互联网应用等需求的超前研究和系统开发项目,现已被列为中国移动集团战略性的重大项目。在中国移动研究院的牵头带动下,大云已从最初的0.5版本发展到2.5版本,实现从私有云向混合云性质转变;系统容量也从小规模试点撰写了规模化商用;而在应用方面,也从原来的边缘性业务渗透到了关键核心业务中。

大云成长:从0.5到2.5

早在2007年,中国移动研究院就开始用闲置的15台PC服务器,基于开源软件搭建了海量数据处理试验平台,并成功运行搜索引擎软件。2008年底,又进一步建设了256台PC服务器、1000个CPUCore、256T存储组成的“大云”试验平台,结合现网数据挖掘、用户行为分析等需求进行了应用试点。

2009年,中国移动研究院正式对外公布了正在研发和试验的平台“BigCloud——大云”, 并于9月发布了大云0.5版本,供内部试用。同年12月,中国移动对大云平台进行了新一轮扩容,达到1000台PC服务器、5000个CPUCore、3000TB的存储规模。

2010年,中国移动研究院又将大云版本进行升级,推出大云1.0版本,同时发布了基于大云1.0的五种产品,包括大云数据挖掘系统(BC-PDM)、海量结构化存储(Hugetable)、大云弹性计算系统(BC-EC)、大云弹性存储(BC-NAS)和大云并行计算系统(BC-MapReduce)。

2011年,中国移动研究院将大云由私有云转变为公有云,发布大云1.5版本,进一步补充、完善了1.0版本IaaS产品线和分析型PaaS产品线,分别增加了弹性块存储以及商务智能平台功能。

为将大云产品推向规模商用,2012年中国移动研究院又推出了大云2.0版本,在优化上上一版本同时,增加了在线交易类产品,包括分布式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分布式键值数据库以及增加了图分析平台,还发布了大云开发者社区。而在2013年,针对现网需求,又对2.0版本进一步完善,发布了大云2.5版本。

新版的新面貌

相比大云2.0的产品体系,据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云计算系统部总经理孙少陵介绍,大云2.5对原有产品进行了深入的优化,主要包括功能完善、性能优化、易用性优化和管理性优化,功能完善、性能优化主要表现在弹性块存储(EBS)和分布式关系数据库(BC-RDB)以及基于并行机制的商务智能系统BI-PaaS。

在易用性优化上,孙少陵表示,大云2.5产品是按照运营商电信级要求进行不断优化和测试的,消除了所有的单点故障,大幅提高了系统的可用性。而在提高数据可靠性上,数据库产品都可保证数据不丢失。在IT能力服务化方面,充分考虑产品在云计算平台的部署能力。

在管理性优化上,孙少陵表示,大云2.5在接口方面,支持业界主流标准、国家标准和中国移动自身企业标准,可与目前的运营管理和资源池管理系统进行标准化集成。同时在管理接口方面,全面支持了SNMP、SOAP、REST、4A、BOMC等管理标准和规范。

另外,中国移动研究院还在积极探索基于大云2.5自主研发产品的一个开源模式。孙少陵指出,通过开源方式,让业界共同来开发软件产品,以快速实现对最终服务的交付。为此,中国移动还建立了大云开源联盟,“目前,中国移动在大云实验室已搭建了一个开源站点,且把国际上最主要的开源网站系统作为中国移动进场站点,同时在两个站点进行系统开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