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丰富的培训模式
PAC比赛采取了丰富的培训模式,多渠道多形式帮助参赛选手接触和学习HPC专业知识,对有志于从事HPC行业的青年学生起到良好的培养、引导作用。
线下培训模式
PAC2014在全国范围内开展6场线下培训,深入浅出带参赛选手了解协处理器和异构计算;培训中含有上机实践单元,为同学们近距离接触全世界最快计算机—天河二号,感受极限计算速度提供了难得机会。
1
线上培训模式
PAC2015增加线上培训环节,为同学们的高性能及异构计算知识查漏补缺,并且有高校老师和行业专家与同学们在线互动,答疑解惑。
专家走进高校模式
中国计算机学会高性能计算专业委员会发起“高专委走进高校”授课活动,由行业知名科研教育专家组成讲师团,为全国各地高校计算机学院师生从实际应用领域角度介绍超级计算机与人们生活的日常联系、并行程序的现状、发展趋势、技术及挑战,并带同学们一同分析前瞻高性能计算领域E 级计算机技术研发阶段国际竞争状况及国际竞争综合判断,为在校学生领略专家思想,对话行业大牛,开阔视野搭建了沟通桥梁,受到高校师生的热烈欢迎。
三、技术专家日常指导
在开设各种培训基础上,组委会提供技术专家为同学们进行日常指导,保证大家的问题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解答,增强同学们投身并行积极性,并以不同形式为优秀团队提供了Intel Xeon Phi协处理器作为奖励,激发同学们研究异构计算的热情。经历过PAC比赛洗礼并取得优秀成绩的同学,已经成为行业内的精英人才,能够胜任与HPC相关的大部分重要工作。
PAC比赛成果回顾
PAC2013
决赛题目选题为地质能源方面常用算法Kirchhoff偏移(geobenchmark),参赛队伍采用混合架构方案编程,对原版串行代码进行并行和优化,并充分利用Intel Xeon Phi协处理器的性能,相对于运行时间为112s的原版串行代码,参赛队伍给出的CPU+MIC最终优化版本运行时间仅为1.66s,性能加速高达67倍。
PAC2014
增加应用组比赛,参赛题目来自于能源,气象,流体,化学,粒子模拟,图像动画等各个领域,参赛作品或者实现了自主功能,或者开发了开源软件,或者优化了现有软件,从多个方面为HPC行业应用带来了新鲜血液,为宣传和推广行业应用做出了贡献。
PAC全国并行应用挑战赛立足HPC领域,通过培养选拨学生“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促进学生相互交流、开阔眼界、丰富人脉关系外,也积极储备高端技能型人才,为行业人才能力提升和转型做贡献,开启HPC人才智造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