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计算 大未来 2015高性能计算用户大会开幕

  9月24日,由亚洲超算协会联合浪潮等主办的2015高性能计算用户大会将在京举行。

  经过数年发展,高性能计算用户大会吸引了英特尔、英伟达、中科院、清华大学、中石油等一批高性能计算领域的海内外知名技术厂商、应用和研究机构参与,逐渐发展成为国内高性能计算领域规模最大的大会。

  本次大会,将围绕目前的新技术趋势提出“大计算”理念,并重点聚焦深度学习和工业应用等热点话题,分享在面向百亿亿次新的计算时代下的技术挑战和突破。

  一、2015高性能计算大会亮点

  * 参会用户多:

  经过3年的发展,高性能计算用户大会逐渐发展成为国内高性能计算用户了解最新技术进展、交流应用经验、学科交叉创新的顶级盛会。2014年,高性能计算用户大会的参会人数近800人,成为国内高性能计算领域规模最大的大会。2015年,高性能计算用户大会将邀请近千人HPC专家、用户参加,再次超越以往规模。

  * 内容聚焦前沿话题:

  2015高性能计算用户大会将首次提出“大计算”理念,并将重点分享当下最火热的人工智能技术在互联网领域的应用,并围绕“工业4.0”,探讨高性能计算与其他计算形式如何有效融合,推动未来工业的智能化发展。

  * 嘉宾阵容豪华:

  2015高性能计算用户大会汇集36位国内外权威专家,包括劳斯莱斯公司高性能计算技术总监Yoon Ho、IDC 副总裁Earl C. Joseph II、美国再生能源国家实验室材料研究中心理论研究室主任魏苏淮、国际深度学习知名专家新加坡国立大学副教授颜水成等嘉宾将在大会发表主题演讲。同时,大会还汇集了阿里巴巴、百度、奇虎360、科大讯飞等国内顶级互联网公司,这几大公司的代表将首次在现场进行主题报告和圆桌对话,探讨如何用高性能计算推动互联网深度学习,让互联网生活更加智能。

  二、新时代下的技术趋势和挑战——“大计算”

  当今,计算就像空气一样,看不见摸不着却不可或缺。计算逐渐覆盖到互联网、智能语音、人脸识别、飞行器、高铁风洞试验、生物制药、基因检测、天气预报、环境监测、新材料研究、石油勘探等各个领域。

  在这种背景下“大计算”开始成为一种趋势,它在技术层面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是云计算、大数据和高性能计算等多种计算形式在逐步融合,互联网技术、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对其他行业的渗透,带来了数据的爆炸式增长,也带动了人工智能等一批新技术的兴起,复杂的应用使得单一架构的数据中心难以胜任处理工作,需要将不同的计算方式予以融合。

  第二是基础架构如计算、网络、存储等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走向软件定义的趋势。

  同时,大计算也代表着一个更大计算力的时代——百亿亿次。数据的爆炸式增长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对计算力的需求更加旺盛。在人类社会的数据量以EB级的速度增长的情况下,需要一种新型的低成本、高效率计算架构(主要是芯片、网络技术的颠覆性变革),才能完成数据处理的工作。

  三、深度学习——一场模拟人脑的计算之争

  由谷歌开启的“机器学习计划”吸引了全球数以千计的科学家参与,Facebook、亚马逊、百度、阿里、讯飞等众多公司也纷纷涉足这一领域,四处挖掘人才、建立研究实验室、高价收购相关创业公司。

  深度学习概念源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其动机在于建立、模拟人脑进行分析学习的神经网络,它模仿人脑的机制来解释数据,例如图像,声音和文本,是实现机器像人一样思考的关键性技术之一。从本质上来说,深度学习是一项“大数据工程”,需要通过建立有效的学习模型,让机器从数以百万计的图像、声音和文本数据中,自行总结出某种特定事物的特征,从而实现自主学习。人们现在使用的智能语音、以图搜图、人脸识别等都属于深度学习的研究范畴。

  要模拟人脑绝非易事。人类大脑大致有1000亿神经元,每个神经元有大约5000个神经突触,而人脑的计算能耗比更是世界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天河2号的200万倍。日本和德国的研究人员曾在“京”(日本最快超级计算机)上进行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人脑神经模拟计算——使用“京”的82944个处理器+1PB内存模拟人脑的17.3亿神经细胞。结果,京完成1秒的人脑模拟计算需要耗费40分钟,而如果假设完成时间与被模拟神经规模成线性比例的话,那么模拟整个大脑1秒的运作则需耗时2.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