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互联网+”智能硬件,塑造新万亿产业

  2015年12月23至24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主办的“2015年移动智能终端峰会”于北京召开。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两化融合研究所集成电路与软件部主任李婷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智能硬件”分论坛上围绕智能硬件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发表了主旨演讲。会后我们采访了李婷主任,请她就智能硬件的相关话题为大家进行一番深入解读。

发展“互联网+”智能硬件,塑造新万亿产业

2

 

  智能终端是“互联网+”的重要载体

  记者:能否请您谈一下您对于“互联网+”的理解?

  李婷:“互联网+”行动计划是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来的,但实际上“互联网+”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在2014年经济发展部门首次提出的,我认为这里有两个大的背景,一是国际大环境。近5年来,通信技术、感知技术和大数据处理技术进入融合创新阶段,使得信息产业逐步走出信息娱乐、信息消费的初级阶段,进入了社会生产领域,美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正在以信息通信技术再造制造业,抢占战略制高点和主导权。

  另外“互联网+”也是我国的发展所需,在经济新常态时期,将“互联网+”作为一个双路标,一方面作为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动力引擎,另一方面在经济结构调整的新常态中,通过互联网改造传统业。

  记者:您认为终端和“互联网+”之间是什么关系?

  李婷:之所以在2014年去提这个“互联网+”,也是因为我们整个信息产业特别互联网行业,经过了20多年的高速发展,形成了一系列的比较优势。从规模上看,我们的网络覆盖规模、用户规模、骨干企业规模皆居全球领先地位。从应用优势上看,本土企业应用不断增强、跨界融合应用加速形成、生态体系日趋完善。

  终端对于“互联网+”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是传统经济的物理世界和互联网的虚拟世界能够打通的基本桥梁。以应用为需求,去创造终端产业、创新终端,其实一直也是中国的智能手机能够发展起来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

  “互联网+”对于终端则是起着推动的作用。以计算终端为例,其历史上从大型机开始到小型机、PC机等任何一代计算设备,在它的产品规模初步饱和之后,都会寻找更低成本的下一代的终端形态。而在这种新的终端的形成中,网络技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要素,目前物联技术正在推动着智能硬件这一批新兴载体的发展。

  我国处于智能终端发展的高峰期

  记者:对于智能硬件您是如何理解的?

  李婷:我们今天看到的智能硬件,其实是移动终端和物联网终端融合创新的一个产物。它一方面借鉴了移动终端面向应用的软硬件架构,另外一方面也在依托应用程序商店来吸引应用开发者和传统业态里面的服务商,参与到应用服务里面去。同时它又突出物联网这种传感互联、万物互联的新特质,形成了更多的人体数据、物理世界的真实数据,再通过日益发展的大数据分析处理决策的能力,达到我们所谓的“智能”。

  记者:智能硬件的出现对我国的移动终端市场带来哪些影响?

  李婷:这种终端形态的不断发展带动了我们上游器件技术的继续发展,本来两年前我国的智能手机市场,有一部分器件的创新已经进入了缓增期,在智能硬件新的带动下,产业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目前在处理器芯片上也开始围绕新产品做出一些特有的设计。下一步可能就是这个智能组网,大规模的物联网化的智能组网。

  另外,我国也逐渐形成了智能硬件的产品体系。从消费领域目前已经有智能可穿戴、智能家居、智能车载、智能健康、智能无人系统几大类,同时也从消费产品分支走向了制造领域的多个环节,促进了智能仪表、工业机器人、智能化工控系统等产品的发展,推动了设计、生产、检测的智能化进程,提升了供给效率。目前我国的智能硬件已经初步涵盖了医疗、水利、交通等各个行业应用门类。

  记者:能否请您分享下现今智能硬件在全球大体发展状况以及我国处在什么阶段?

  李婷:据全球权威统计数据,智能硬件全球出货增速已经由2014年的27%提高到2015年的35%,并在其后5年内维持35%以上的发展水平,消费类和生产类智能硬件比例约为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