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能硬件品牌之困:成名之后 成型之前

“回溯过去5年甚至10年,中国出了哪些响当当的C端智能硬件品牌?”

2016年盛夏的某个上午,小米合伙人、小米生态链负责人刘德,在他位于清河的办公室问道。

这显然是一个设问,从他随问题伸直的五指就知道——数量屈指可数。当时,这位小米生态链的“总设计师”,正在向新浪科技解释小米生态链的核心模式,回答小米采用抱团式打法的初衷,以及这种方式实践过后的思考和总结。

实际上,刘德的核心出发点只有一个:在中国从无到有打造一个智能硬件品牌,尤其是面向大众消费者的智能硬件品牌,实在太难了。

持这样观点的人不止刘德一个。FIIL耳机的联合创始人、履新接任CEO的邬宁同样作此感想。在接受新浪科技专访时,他的回答多次回到全新品牌发展之难的问题上。

邬宁说:如果没有汪峰这个IP,FIIL不会在两年内取得现在的成绩,但为了FIIL更长远的发展,“去汪峰化”是必然的,我们不是为了打造“汪峰耳机”而出发,这是一开始就和汪峰达成的共识。

小米联合创始人、小米生态链负责人刘德

初创成名“借东风”

硬件领域创业,本就是一件难度颇高的事情,既需要时间,又需要资本,二者缺一不可。然而在互联网思维的大行其道下,很多不明就里的人忽视了软件和硬件核心逻辑的不同。

刘德这样解释不同:“比如微信是近5年内崛起的现象级产品,但“品牌”与否对于微信来说毫无意义,微信在乎的是用户增长,软件本身只需要先做好一款产品,解决用户需求,然后实现用户数据不断增长,渐渐就能形成自己的品牌。”

但硬件不一样,硬件作为产品,在产生的过程中有门槛要求,更别说开始形成用户购买和用户累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