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与NFC之争 用户更喜欢用什么?

  

二维码与NFC之争 用户更喜欢用什么?

 

  Apple Pay在国内上线后,Apple Pay与支付宝哪个更方便的话题被讨论。Apple Pay不是唯一的Pay,还有三星、华为、安卓Pay。支付宝不是唯一的第三方支付,还有微信钱包、QQ钱包、百度钱包、京东钱包。

  在Apple Pay与支付宝哪个更方便的话题较量背后,有NFC与二维码多年的优劣争论。更确切的说,是近场通讯与图形码(包括二维码、条形码等)的优劣争论。

  在这里需要指出,Apple Pay属于入口(接口)且只限iPhone 6以上的用户(在国内占智能手机存量1/10左右),而支付宝是一个继承了入口、收单业务、安全支付网关、钱包的全平台产品(包括iPhone、Android、WP)。这里对Apple Pay与支付宝的比较,限制在他们的实现方式:NFC与图形码(以二维码为代表)。

  二维码用特定排列方式的点编码“0”、“1”并以此承载信息。可通过图像输入设备或光电扫描设备输出信息到网络中。虽然读取慢、单向、可承载信息量小,但成本低廉、可复制性强,常作为单向被读凭证、身份识别标志。

  NFC由高频无线通信技术演变而来,通过近场射频信号传输数据。虽然成本高,但可双向通讯传输数据、读取快、安全性高,又包含卡与设备、设备与设备等多样的方式(读卡器模式是识读, 卡模拟模式是被读, 点对点模式是交互),应用范围广,比如门禁、支付。

  总的来看,二维码属编解码方式,单向、廉价。NFC属通讯方式,双向、安全。

  很多分析师都认为NFC前景更好,尤其与移动支付很契合——非接触、快速、安全。除了移动支付,公交卡、数据传输、新火车票、登机牌、门禁等都可以通过NFC技术实现。似乎NFC才是智能生活的未来。

  于是从2006年开始,三大运营商重视,为此推出价格百元的RF-SIM卡(有近场通讯功能的SIM卡,基本被淘汰);银联支持,银行卡从接触式IC卡转变成带有“闪付”标示“接触+非接触”双功能IC卡(磁条卡从2015年开始停止发放),闪付POS机也被铺设了700万台——Apple Pay能上线的基础条件;手机厂商重视,所有主流的手机厂商都推出或推出过带有NFC功能的手机。

  但现实总喜欢打脸。

  静态的二维码虽不具有安全支付的功能,但是人们总是能想方设法的让它安全。比如支付宝就使用了离线动态加密算法。其离线支付使用的二维码每分钟变换一次。这让二维码有了安全支付的基本条件——虽然它不受法律保护。

  至此,被视为NFC典型应用场景的“移动支付”也被二维码完爆。《2015中国电子银行调查报告》显示,当面向商家支付付100元以下金额时,手机二维码/条形码支付的使用率为28%,是刷手机MFC支付使用率的四倍。

  用户似乎没有使用手机NFC功能的习惯。于是很多手机在升级中,抛弃了NFC功能,比如小米3到小米4。雷军称,使用小米NFC功能的用户大概只占1%,他觉得小米3中的NFC已经没有必要存在在小米4中。

  NFC似乎顶多当个公交卡、门禁卡、登机牌,而且在这几个方面也冷冷清清,有的没的。

  但NFC毕竟是NFC,作为市场上唯一成熟的近场支付技术,作为移动支付领域银联从支付宝扳回一局的筹码,银联没有放弃,曾为Android手机用户推出“云闪付”(在NFC手机中生成银联卡“替身卡”供使用),这次又与苹果合作支持Apple Pay上线,并计划在2017年前普及2000万台闪付POS机。

  NFC与二维码到底孰优孰略?全球的市场给了没有规律的数据。日本的NFC支付在全球普及度最高。超过1亿用户使用移动支付业务,移动支付渗透率超过50%。而在美国,Google Wallet曾高调推出,但因为缺乏运营商、硬件厂商的支持而以失败告终。有趣的是,日本NFC的主要推动者NTT DoCoMo曾经试图向全球进行商业模式复制,却遭遇惨痛失败。

 

  这样来看,讨论NFC与二维码孰优孰虑意义不大,市场会青睐握住用户惯用入口的方式。而在未来,这两种方式也必将共存,发展出自己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