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机器人和人工智能,这五件事你需要知道

  机器人在媒体眼里是个毁誉参半的家伙:一会儿是帮我们打扫房间、把披萨送到我们手上的忠实仆人;一会儿又成为偷走我们工作要统治世界的恶魔。

  由于100多年来科幻小说和影视作品的宣传,机器人概念自诞生以来就充满了争议:它们要么会拯救地球,要么就毁灭地球。

  但是这些科幻作品中描绘的机器人有多少是真的呢?现在世界上有超过8600万台机器人,机器人产业最近也被视为“全球增长最快的产业”,我们一定想弄明白机器人一旦泛滥成灾以后的情景是怎样的。

  我们应该接受机器人还是拒绝机器人?更重要的,到底什么算是机器人?自动吸尘器和自动点餐机是新型机器人吗?还是只是属于概念不断扩充的物联网?

  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回顾了机器人发展史上最重要的阶段,然后列出了未来五年机器人发展五大关键预测,并总结了现在机器人产业面临的主要挑战,以及从哪些领域来观测机器人未来的发展方向。

  1.机器人设计将克服恐怖谷效应(ucanny valley effect)

  “恐怖谷”的概念来自一种审美假设,如果一种东西无论从外观还是行动方面看起来很像人(但是又不太像),那么人看到了这种东西会感到不舒服,甚至会产生厌恶恐惧等情绪。

  考虑到这一假设,现在机器人产业主要在发展自动机器,而不是“类人”机器人。

  虽然不能指望人们能够克服这种情绪,但是对于类人机器人的负面情绪并不会成为很多新机器人项目成功的障碍。

  

 

  半夜左边这位突然冒出来,一般人是会产生恐怖谷效应

  随着在很多服务和社会化场景下机器人取代人工的情况越来越多(例如医院和看护中心),类人机器人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多。

  社会技术专家Sherry Turkle说道:“机器人的脸引发我们的想象:机器人和人类可以从外表看不出区别。”

  基于“类人”机器人的需求增长,开发者如何克服恐怖谷效应变得越来越重要。

  要克服恐怖谷效应,机器人工程师先要从半类人机器人开发开始。半类人机器人还可以保持传统机器人的样式,但是增加一些非常基本的(甚至卡通的)人类特征。

  一个例子是波士顿的机器人公司Rethink Robotics刚上市的Baxter机器人。Baxter的主体还是典型的生产线机械臂样式,但是人机接口采用能够感知动作的卡通眼睛。这样既实现了人机自然交互方式,又没有因为太像人而触发恐怖谷效应。

  类似的设计将是公共场合机器人的发展方向。

  2.社会交互方式将会取代功能

  现在,绝大多数面向终端用户的机器人还是纯功能型的。从能够空中运输的无人机到自动吸尘器,绝大多数机器人被设定成为人服务的机器,而没有考虑与人交流的问题。

  未来五年,机器人与人类交流将成为现实。现在类似苹果Siri这样的个人助理应用程序已经使人们习惯用自然语音的方式来交流。

  随着与Siri类似的语音识别软件被机器人行业广泛采用,这些面向消费者的功能机器人将很快具有社会陪伴功能。

  

 

  Milo机器人,机器人将更多的介入人类生活

  2015年已经有很多社会机器人上市。上个月RoboKind公司上市了一款“Milo”的机器人,这个机器人可以陪伴有自闭症的儿童,帮他们来适应社会交往。

  今年Indiegogo在众筹网站筹集了超过220万美元,来开发一款名为“Jibo”的机器人,一个家庭用的自动帮手。

  虽然这些项目听起来还有点像科幻小说,但是伴随着物联网的成长,消费类机器人将很快进入到现实生活。

  全球现在有250亿个联网设备,像Jibo这样的机器人可以与周围的联网设备进行交互,构筑一种社交场景。

  更多的设备(当然最好是机器人)加入到网络以后,这些机器将会变得更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