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医疗物联网如何解决医院管理难题

  

 

  2015年医疗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为410亿元,IDC预计到2020年将会发展至近2000亿元,2015-2020年的复合增长率为36.1%。从智慧医疗到移动医疗,从远程医疗介入到医疗物联网落地,作为被寄予厚望的新兴产业,医疗物联网正悄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作为影响社会大众最广泛的应用体系,医疗物联网所带动的临床信息系统、智能移动临床、手术示教、药械追踪、智能安防系统、患者意外告警及救助系统、无线定位系统、无线温度监测、智能病房等产业类型,成呈现出聚集发展的态势。

  而伴随着我国新医改的整体推进,医疗物联网也获得了国家和各地政府的不断支持。目前,我国医疗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扶持重点放在了支持家庭和社区远程医疗、住院人员健康实时监测、医疗器械流通和管理等领域的物联网系统研制等方面。

  数据显示,现今我国有医疗机构约30万家,包括医院19万多家;其中私营医疗机构15万家,占医疗机构总数的51%,私营医院约9000家,占医院总数的3%。对于医院来说,由于涉及仪器、设备、材料、药品和大量人员和病人的管理,为了保证医疗的质量,医院管理早已成为政府、卫生部门、公众等各方面关注的焦点。

  特别是近几年来,上一次中国医疗改革的失败,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医院的管理控制是否科学,将直接影响到医院未来的发展,没有科学的医疗质量管理,医院的整体发展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当前正在推进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医疗体制改革也对医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突破医院物流管理、医疗安全管理、医疗设备管理这三个难点,就成为保证让医院摆脱繁琐管理工作束缚的战略选择。

  难题1:医院物流管理

  医院物流涵盖医院所有业务部门的日常作业和管理活动。其中包括:

  (1)医院文书档案传输,包括病历、医生处方、检验报告单、医疗收费单据和账目等;(2)医用物资传送,包括药品、药械器材、无菌医用材料、手术器械等;(3)医用标本送达,化验标本、病理标本等;(4)医院后勤传送,包括各种辅助物资的采购、装卸搬运、储存保管、供应等。

  医院的物流系统因为涉及规模庞大的药品、器械、设备、试剂的进出,所以医院的物流管理如果发生错误,将极大地影响医疗质量的稳定。比如2013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年流水达到30亿元,而卫计委管理的44家医院流水总和超过1000亿元。从总体上看,国内医院物流仍基本停留在功能性的物流管理阶段,如单纯的物资采购、仓储、运输和供应等。这些物流职能彼此间缺乏有机联系。医院物流网络设计不良,如国内大多数医院采用庞大的专职传送队伍,手推车和专用电梯使得人流与物流混合在一起。物品传送效率低下。

  那么,医疗物联网是如何解决医院物流管理难题的呢?

  医疗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药品、器械、设备、试剂等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药店药库或医院药房中的药品可使用RFID技术来管理,通过部署无线传感器网络并在贵重药品或危险药品上贴有RFID标签,就可以实时获取药品批次、入库时间、存货架位置数量出库时间、去向、使用药品的患者和医生等信息,以便对药品进行分类存储、分发、审计和跟踪。这样,通过医疗物联网,就可以实现药品在流转环节的全程可追溯,并可以自动跟踪高值耗材的管理。可以说,医疗物联网应用在医院物流运输系统,不但能有效衔接后勤库房与各前线部门科室的物品传送通道,降低人工传输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还极大促进物流环节中各项工作向规范标准化转变。比如医疗物联网可以监控冷链产品的温度,通过在温度感应电子标签上做好设置,在疫苗等物品的冷链运输的过程中,每隔一段固定时间,温度传感器都会将温度的变化情况转化为电子信号,RFID芯片感应并记录该信号。当到达目的地后,工作人员再将读卡器对准电子标签一扫,就能得出该冷藏箱内疫苗在整个运输途中的温度变化情况。

  难题2:医疗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