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国汽车共享公司Cambio到Uber,互联网改变了什么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德国不莱梅展馆的“汽车共享计划”引起了参观者的注意:1995年成立的Cambio汽车共享公司在不莱梅市有150辆共享汽车,分别分布在市区的38个站点。6000名加入汽车共享的用户只需交30欧元的注册费以及每月10欧元的服务费,就能从遍布城市的大小停车点开走不同车型的汽车,有效地减轻了城市的拥堵。(数据取自同济大学学生杨桐等人的研究报告)

  当时笔者对这个项目很感兴趣,但是也发现这种类似于公共自行车的汽车共享面临很多问题:

  1、汽车公司的购车、保养、维修、折旧和专用停车场的租金,是一笔巨大的成本支出;

  2、由于用户驾驶的并非是自家的汽车,车辆的清洁和安全问题难以保障;

  3、汽车使用率过高,老化速度会加快,折旧年限缩短,增加运营成本;

  4、汽车使用的时间段和地区并不平均,在交通枢纽和早晚高峰可能会出现无车可用的现象,而郊区和平时有可能出现停车场爆满的结果;

  5、Cambio太依赖于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没有办法异地推广。

  之后的故事我们大家都知道了:同一年 (2010年) Uber正式成立。

  Cambio到2016年发展了20年,业务还仅限于德国和比利时;而六岁的Uber已经市值500亿美元,进入了60多个国家。现在Cambio已经专注于做城市里的新能源汽车的共享,它不能算是失败,只是比起迅速发展的Uber略显失落。

  这是因为Cambio的员工没有狼性吗?不是。早年Cambio做汽车共享的时候,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移动互联网,乘客手里握的还是功能简单的Vodafone翻盖机,民用GPS也没有普及。共享车主不知道乘客在哪儿,也不知道乘客的目的地,更不知道怎么去。

  面对现实,Cambio的解决方案是把方向盘交给乘客,由乘客自行决定目的地和行驶路线。当时不莱梅政府鼎力支持Cambio,提供了停车位和公务出行做保障,Cambio还是过的比较滋润。

  可是4G网络来了,iPhone来了,大数据来了,原来的好方案暴露出诸多问题,陈旧的汽车共享计划早已落后于时代。而Cambio没有及时采用改变市场的新技术、新思维,又被过去的经验所束缚,选择了错误的方向,就被Uber打趴下。

  我们分析一下从Cambio到Uber社会发生了哪些改变,或许就能总结出Uber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秘诀。

  “第一个改变是移动通信技术的成熟。”

  运营商的网速和资费一直钳制着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2G时代用户只能通过GPRS上网,速度通常是20~40kbps。那时网速慢网费贵,结果就是国内催生了一大批手机小说网站。在当时Cambio如果要引入移动互联网的话,地图只能用离线地图,车辆调度会有延迟,昂贵的网费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用户体验自然就差。

  所以Cambio就抛弃了移动互联网,这在当时是个正确的选择,可是后来的事我们都知道:3G来了。低成本高速度的无线网络就像是蒸汽时代的蒸汽机,而Cambio被过去的成功经验所束缚,没有赶上这班火车,转眼间就泯然众人矣。

  也正因如此,面临改变社会的新技术,每个企业都不甘为人后。但是技术从诞生到成熟也分阶段,过早采用尚不成熟的新技术会承担较大的风险,成本也没有优势。

  目前我国的移动互联网虽然已经进入4G时代,但还算不上成熟。在部分地铁和室内存在信号盲区,无法使用;资费上以流量计费,对数据交换频繁的app并不友好,像Uber司机端一个月起码要2G流量,成本不可小视。

  Uber目前的成本还可以接受,因为消耗流量的大头在司机这一端,可以补贴,对持续的数据传输要求也不高。但是 像移动直播和手机网游这种数据量大、需要持续传输的app就面临不小的普及阻力,他们的命运还是掌握在运营商手里。

  换个角度看,在现在移动互联网需求如此旺盛的今天,对于运营商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现在中国还没有开展移动号码携带业务,有些运营商凭借先发优势牢牢霸占行业首位。但是在数据业务已经成为运营商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的今天,后进者如果能够有效利用成熟技术和先进经验,是可以实现弯道超车的。

  “第二个改变是相关硬件环境的开放与普及。”

  Uber最核心的硬件自然是智能手机。我们很难想象,没有iPhone和Android机存在的移动互联网行业会是什么样子。在过去,手机的操作系统非常封闭,软件数量不多,硬件兼容性差。安装麻烦,最重要的是——没有清晰的赢利模式和分发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