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二维码发展:二十年磨一剑

     为解决一维码信息容量不足的问题,二维码技术应运而生。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二维码技术在美国诞生,并迅速在欧美日等国的物流、军事、证照、电子、制造业信息化管理等领域实现大规模应用。

  从上世纪90 年代初,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以下简称“编码中心”)将二维码技术引进中国,到今天二维码为中国公众所熟悉,我国二维码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20年。

  二十年间,二维码技术在我国从最初的几篇技术论文和标准,发展至今为一个包括二维码生成技术、二维码识读技术、二维码系统集成等众多技术厂商参与的服务于我国政府部门、军事、航天航空、物流、商贸等多个行业的新兴产业,特别是近年来,手机二维码的快速发展,使得二维码直接服务于大众最为关注的移动商务和电子商务应用,二维码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自动识别技术发展最快的领域。

  技术起源和应用起步

  二维码技术是在一维码技术的基础上诞生的一项衍生技术。在上世纪80年代,随着条码技术在零售等行业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行业希望能够采用条码进行物品管理,在这些应用中,人们希望条码能够承载更多的数据量,能够标识数字之外的ASCII字符、日文,能够支持加密等更多的功能。最早人们想到的解决办法,是将条码在纵向上的高度降低,将多个条码叠加在一起,从而在原来一个条码的符号空间内能够容纳多个条码,如在上世纪80年代诞生的Code 49、Code16K等二维码。此外,由于面阵图像采集技术(CCD)的成熟,人们开发了用模块进行信息承载,用摄像头读取的矩阵式二维码,如Vericode、Data Matrix码等。与此同时,随着二维码技术中引入了纠错技术,污损的二维码内的信息也能够通过纠错技术恢复,二维码技术逐步成熟起来。

我国二维码发展:二十年磨一剑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二维码技术发展快速,在物流、单证管理、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实现了大规模应用,并形成了一系列行业应用标准。到2000年左右欧美日等国开发了几十种二维码码制并制定了相应的标准,二维码技术与一维码技术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条码的技术体系,满足了多种行业多种应用对条码技术的不同需求。

  上世纪90年代初,编码中心率先在我国引进二维码技术,1993年,编码中心对PDF417、QR码、DM码、Maxi Code码等几种常用的二维码的技术规范进行了翻译和跟踪研究;1995年,编码中心编辑出版了我国第一本二维码专著《二维条码技术》,在此前后,国内一批科技公司和研发单位也相继开始投入二维码技术研究。随着我国市场对二维码技术的需求与日俱增,编码中心对二维码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在消化国外相关技术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又先后将美国的PDF417、日本的QR码码制转化为国家标准,1997年颁布我国第一部二维码国家标准《四一七条码》,2000年颁布《快速响应矩阵码》国家标准,解决了我国二维码技术开发无标准可循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