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FID技术的多模态生物特征识别系统设计

  目前国际上制定 R I FD标准的组织比较著名的有三个: ISO、 以美国为首的 EPC globa l以及日本的Ub i qu i tous ID C enter(缩写为U ID)。常用的RFID国际标准主要有 I SO /IEC18000标准(包括 7个部分,涉及 125 KH z , 13 . 56MH z , 433MHz , 860) 960MH z ,2 . 45GH z等频段)。

  其中,由于工作频率为 13.56MHz的高频标签便于做成卡片状,第二代电子身份证采用的标准是I S014443 TYPE B协议。这种标签是目前的主流应用之一。其一般采用无源方案,识读距离一般可达 20 cm左右, 最远可达 1 . 5M,可适用于普通的/士兵牌0。有源的识别距离不小于 9m, 实际感应区域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置,识别距离 1~10m可以调整。可靠识别[ 100 Km /h的高速移动目标(人、车、 物)。 

  4.2  个体生物特征信息数据库的建立 

  通过集成 RFID读写器的采集系统, 把士兵的I D和生物特征信息相继写入卡中和发送到计算机终端再存入服务器后。计算机将个人生物特征经过处理录入服务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并综合其他信息,最终基于数据库平台,建立一个完整的与生物特征信息相关数据库,通过数据库的查询功能,进行战时、平时个人的信息的管理。同时,可以利用信息化网络共享的数据库,建立数据仓库,使用人工智能方法进行数据挖掘, 利用有效的数据信息,从而,使个体生物特征信息数据库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并有益于科学研究和管理决策。 

  4.3  其他功能的扩展 

  按照战场伤员搜救的需要,或其他特殊作战环境的需求,系统可采用有源方案,选用超高频的RFI D系统,通过构建无线通讯网络,并由计算机终端扩展GPS定位功能。主要包括:使用在有源RFID标签和读写模块,此类卡的厚度和成本与无源 RFID相比都会增加。其次,利用蓝牙等无线通讯模块将计算机终端和GPS定位系统连接,在有效范围内,实时发送方位信息,并由主机选择确认跟踪目标,进行定位。从而,实现战场伤员的搜救工作以及指挥工作。 

  5  展望 

  国内外研究已表明,利用指纹和面像结合,以及指纹、面像和语音结合等等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进行身份识别,提高识别的准确性,已广泛应用于机场港口的安全系统、身份认证系统、金融领域、门禁系统、考勤系统、流动人口管理以及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方面。但是,由于融合指纹、面像和 DNA 图谱的识别系统是基于无限射频识别技术,导致多模态生物特征信息数据存储量大、 运算速度慢,而有源和无源射频卡的存储容量和无线读写速度和距离有限,难以适应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和未来战争的实际需要,成为了制约多模态生物特征识别系统广泛应用的主要瓶颈。相信随着后续研究不断的创新和相关硬件技术的高速发展,多模态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终将能得到更广泛应用,并在战场个人身份识别中发挥其更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