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乱象:扫一扫背后藏陷阱 制码技术几无门槛

  一直以来,二维码支付的风险与监管备受业内关注。

  3月1日,全国政协委员梅兴保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等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二维码支付业务的逐步规范,商业银行、支付机构、银行卡清算组织等市场主体正摩拳擦掌,为老百姓带来更优质的支付体验,中国正全面迈向“无现金社会”。

  他分析指出,二维码支付有助于推动消费经济增长;有助于降低非现金支付受理门槛,缓解小微商家经营成本压力等。

  值得注意的是,因为安全问题,二维码支付曾一度被监管层叫停,直至去年8月方获得认可。

  “二维码支付总体而言安全可控。”梅兴保认为,一度因安全问题被叫停的扫码支付,即将在统一的监管标准下获得全面推广。

  谈及监管,他建议,在后期监管中,监管机构应‘以民意为先’,统筹考虑社会价值与潜在风险,减少行政干预,加强市场监管。比如针对开展二维码支付业务的市场机构,应加强相应管理,避免出现“一锅粥”的市场和“一刀切”的监管。

  支付机构、银行纷纷布局二维码支付

  移动支付,尤其是二维码支付已成为消费者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根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的《2016年移动支付用户调研报告》显示,超过一半的用户使用和接受二维码支付。

  3月1日,梅兴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二维码支付虽然在2014年前后才在国内大范围应用,但深受中国商户和消费者喜爱,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移动支付,尤其是二维码支付发展最普及的市场之一。

  “(二维码支付)作为消费者喜闻乐见的支付方式,有助于推动消费经济增长。”他进一步表示,作为传统支付工具的有益补充,有助于降低非现金支付受理门槛,缓解小微商家经营成本压力,让非现金支付真正平民化;此外,作为普惠金融的推广实践,二维码支付等移动支付工具有助于农村金融发展。

  与此同时,《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发现,去年以来,除了支付宝等支付机构之外,中国银联,工商银行、邮储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等均在布局二维码支付。

  比如去年7月中旬,工行率先高调推出二维码支付产品后,11月,建行也正式推出“龙支付”;接着12月,中国银联更是发布了二维码支付标准,银联及银行设计和开发二维码产品提供了安全相关的标准依据等。

  对此,梅兴保坦言,二维码支付参与主体既包括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等支付机构,也包括中国银联、民生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形成有序竞争、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

  中泰证券早前的报告曾分析指出,“支付作为金融的‘起点’和‘终点’,对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的商业模式重要性愈发突出,二维码支付等新兴支付方式的出现及快速发展,对‘发卡行-清算组织-线下商户-消费者’的闭环实现升级,形成‘发卡行-清算组织-第三方支付机构-线下商户-消费者’新型产业链,我们认为银行对二维码支付的有效探索将重新定义支付行业。“

  亦有分析人士表示,这对于支付机构来说,二维码支付的市场格局短期内不会改变。

  实际上,除了二维码支付之外,NFC支付也获得迅速发展。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包括苹果、三星、小米、华为等都积极布局了NFC支付。

  对此,曾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未来中国移动支付将会出现多种支付方式长期并存的局面,其中二维码支付与NFC支付将各尽所长。

  二维码支付总体上安全可控

  值得注意的是,二维码支付安全问题是大家尤为关心的话题。

  早在2014年3月13日,央行就下发紧急文件叫停了条码(二维码)支付等面对面支付服务。

  当时,央行指出,线下条码(二维码)支付突破了传统受理终端的业务模式,而有关技术,终端的安全标准尚不明确,相关支付撮合验证方式的安全性尚存质疑,存在一定的支付风险隐患。

  直至去年8月份,监管层下发《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征求意见稿),二维码支付方获得认可。

  “二维码支付总体而言安全可控。支付宝、微信支付、中国银联及各商业银行等均已在二维码支付中采用安全加密、信息脱敏等技术手段,确保二维码生成、传输和解析在各自体系内闭环运行,技术上保障用户资金和信息安全。”梅兴保分析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