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FC支付VS二维码支付,谈输赢还为时尚早

  

NFC支付
NFC支付VS二维码支付,谈输赢还为时尚早

 

  在金融科技领域,移动支付在过去及未来几年都毫无疑问地是最有看头的行业。

  移动支付的看点不光有两大巨头——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层出不穷的推广套路,更有支付背后银联、银行、支付公司、通信公司等的阵营划分与对抗。

  若从今年来看,二维码与NFC支付作为移动支付的两大势力,各自的圈地运动势必更加激烈。蓄势已久的NFC支付是否能接手眼下风头正盛的二维码支付,NFC是否能在于二维码正面对抗的经竞争中脱颖而出,一场支付大戏正在上演。

  二维码支付:从“烧钱”开始

  只要有业务交叉的地方,必然能见到阿里和腾讯的针锋相对,支付也自然如此。而二维码支付的火热,切切实实是由阿里巴巴和腾讯两家互联网巨头用真金白银“烧”出来的。

  为了推广二维码支付,并意图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支付宝与微信支付采取了一贯的补贴策略。

  这轮补贴是从2014年的“12.12”,由支付宝最先烧起的,当天支付宝联合约2万家线下门店,推出支付宝钱包付款打5折的活动,一时引起众多消费者追捧。而后支付宝、微信从与线下商超合作推出各种“满减”、打折、送券,到分别设立专门的“支付日”,此时通过“补贴”圈地已经进入常态化。

  除了补贴客户,对服务商也展开大手笔的补贴攻势。

  从2016年5月开始,微信支付投入1亿扶持服务商,每个服务商每月封顶补贴50万;随后8月支付宝宣布为其签约商户提供0.25%—0.35%的流水返佣,3年内补贴10亿。到了今年,微信持续补贴,规定与其签约ISV商户服务商能拿到0.4%的流水返佣。

  纵观来看,“烧钱”大战已然持续两年多,但参战各方谁也不敢松懈,因为市场格局远未确定。在第三方的统计中,支付机构的市场占比数据及排位总是在发生变化。

  实际上,围绕二维码支付,不仅前有支付公司之间的竞争,后还有行业与监管的角力。因为存在安全隐患,二维码支付在诞生之初,并不受监管的“待见”。

  二维码支付安全:谁来保障?

  2014年3月,二维码支付刚上线不久,央行曾专门向杭州中心支行发文,文中要求“及时向支付宝公司提出监管意见,要求其立即暂停线下条码(二维码)支付、虚拟信用卡有关业务”。

  尽管当时有不少声音认为,央行出手暂停二维码,为了使保护银行。原因在于支付机构以二维码支付闯入线下收单业务,使传统收单模式中,作为银行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害。

  但是市场猜测终归是猜测。作为彼时叫停的主要官方机构央行支付结算司认为,主要原因是从客户支付安全的角度出发,二维码应用于支付领域有关技术、终端的安全标准不明确,相关支付指令验证方式的安全性尚存质疑。

  今天回过头看昨天,彼时央行认为的风险隐患,如今仍然随时发生。利用二维码进行木马植入,或者混淆收款码和付款码等等的诈骗的手法便接踵而来,屡禁不止。

  比如,不法分子可将带有病毒程序、不良信息的网站或者钓鱼网站的网址发布成二维码形式,然后通过各种手段诱导用户扫码。

  实际上,在业内专业人士看来,二维码是一个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信息化应用工具,与国家网络信息安全、经济运行安全、公共安全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

  到如今,面对各种潜在风险,二维码支付的相关管控措施已经跟不上其快速发展的脚步,消费者对于二维码支付的信任已经慢慢再打折扣。

  NFC支付布局:安全第一

  从监管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在支付领域的核心地位不能被动摇,第三方支付业务作为一种特有的金融服务,某种程度上是不能脱离金融机构。

  

NFC支付VS二维码支付,谈输赢还为时尚早

 

  但根据央行数据显示,非银行支付机构数据增长惊人。其中非银行支付机构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970.51亿笔、金额51.0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3.47%和13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