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技术让莫高窟实现“智能接待”

    “因二氧化碳指数超标,本窟暂停开放。”敦煌莫高窟328窟前放置这样一个黄色提示牌。看到这个牌子,前来参观的游客在讲解员引导下移步去其他洞窟参观。

  这个黄色提示牌的另一端连接着敦煌研究院2013年6月初投入试用的风险预控监测中心。监控中心一面大屏幕显示着24项不同内容,实时监测着洞窟内各种数据:窟区二氧化碳动态图、人流量、相对湿度动态图……如果某些指标超标,监控中心会自动报警,向前方发出提示信息。

  “当前,监控系统提示328窟的二氧化碳浓度已超标,暂时不适宜接待游客。”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介绍说。莫高窟有735个洞窟,其中面积为50平方米至100平方米的可开放洞窟约40个,大量洞窟面积小于25平方米,如果二氧化碳长期滞留在窟内,必然对洞窟内的壁画产生很大影响,进入洞窟人数增多,也会导致窟内相对湿度增加,空气温度上升,这都有可能侵蚀壁画,加速窟内已有病害的发展。

  敦煌研究院的试验表明,如果窟内相对湿度超过62%,壁画支撑体沙砾岩中及壁画地仗层中的可溶盐成分就会处于活跃状态,并开始向壁画表面迁移,随着相对湿度降低,盐分又会结晶聚集,反复潮解和结晶,就易导致壁画产生酥碱、疱疹等多种病害,甚至脱落。

  除了对窟内壁画有侵蚀,二氧化碳浓度等超标还有可能对人的身体健康有影响。“莫高窟曾发生过有洞窟因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导致一名讲解员缺氧晕倒的情况。”樊锦诗说。

  莫高窟被称为“世界佛教艺术圣地”,游客数量逐年增加给莫高窟的文物保护带来难题。据敦煌研究院统计,今年进入7月以来,莫高窟平均每天接待5000人次以上。而莫高窟多年的开放经验及科研人员对莫高窟的研究与监测显示,莫高窟每日比较安全、合理的游客接待量为3000人。

  “游客人数过多,既有可能降低游客参观体验质量,又将威胁文物安全。”樊锦诗说,因此,做好莫高窟的监测和风险预控工作至关重要。

  樊锦诗说,今年6月,敦煌研究院投入试用预控监测中心,通过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莫高窟文物的实时科学监测。

  “基于物联网技术,研究院研发了洞窟微环境监测系统、文物本体监测系统、游客实时监测系统及洞窟微环境自动调节系统等,实现对洞窟管理、文物本体保护等多方面的连续监测。”敦煌研究院研究员范宇权说,根据监测数据,他们会调整洞窟内的微环境指标,调整游客参观线路。

更多详细信息,请您微信关注“计算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