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物联网发展防疲劳驾驶技术

  防疲劳驾驶技术现状及趋势

  在科技发达的美国,对于防疲劳驾驶技术也仍处于持续发展阶段。2012年12月年美国交通部发布了一份驾驶员疲劳监控系统开发与评估的研究报告,该报该旨在通过一个疲劳监控原型机,以提供展示一个疲劳监控系统所需实现的最基本需求,指导疲劳监控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者需要考虑的功能要素。该报告还展示了疲劳监控系统评估的方法。据径卫视觉科技有限公司的工程师介绍,该评估方法已经在其公司产品开发测试流程中被采用。相信这一份报告的出现,有利于该技术的统一标准的出现,也会加深市场对疲劳监控产品的认识度。

  我国政府对疲劳驾驶的重视程度,从自2010年以来各部委密集发布的监管通知和法律条例上即可看出,但是每年疲劳驾驶导致的恶性交通事故仍然不断。这与中国物流业自身监管力度有关,当然也与该行业公司的生存压力有关,在短时间内,商用汽车的疲劳驾驶行为很难得到彻底改变。当然这也不只是中国独有的问题。

  推广应用面临的问题

  防疲劳驾驶系统在国内运输行业已经出现了小批量的应用,但是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标准缺失。由于国家没有对防疲劳驾驶系统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应此各种所谓的防疲劳驾驶设备充斥市场,部分设备较差的用户体验,使得车队管理方和司机都出现了反感,反而不利于此项技术的推广。

  2)报警间隔的不科学性。目前国内行驶记录仪或车联网终端上采用的4小时定时报警的防疲劳驾驶方法过于简陋;且更具美国交通部2002年的研究表明,在接受调查的疲劳驾驶事件中,30%发生在持续驾驶不到1小时之内,发生在3小时之内的疲劳时间占到73%,而连续驾驶6小时以上的疲劳驾驶事件只占17%。对这一出乎意料的结果,笔者的解释是,造成疲劳驾驶的情景主要有2种,一种是司机在已经非常疲劳的状态下,由于外部影响,不得不驾车,从而导致疲劳驾车;另一种情景是司机持续开车过久,导致疲劳驾驶。虽然国内情况和驾驶习惯与美国有诸多不同,但是这充分说明4小时计时方法存在不科学的嫌疑。

  3)认识误区。由于国内运输行业工作强度之大,笔者走访各大运输集团,遇到的司机均表示自己时常处于疲劳驾驶状态,因此司机们认为疲劳监控功能的设备会将其疲劳驾驶行为告知管理者,导致罚款等,因此产生逆反心理。

  4)价位高。国内部分进口工程车辆上装备了进口的疲劳监控设备,但是售价之高可谓令人乍舌,一套设备的价格堪比一辆小轿车,这显然也不利于普通运输车辆使用。

  防疲劳驾驶技术发展空间巨大

  目前,国内外利用多种技术实现了疲劳预警产品,但最具潜力,最具实用化的莫过于基于图像分析技术的疲劳预警产品,通过分析面部细微特征,结合驾驶行为分析及道路场景分析,对可能处于疲劳状态的驾驶员实现多种方式的预警提醒,并且结合车联网技术,将驾驶员疲劳事件及其他异常事件推送到监控管理中心。在多种监控管理机制配合下,该系统可有效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径卫视觉作为国内疲劳预警产品的创新企业,在2013第十五届上海工业博览会上,凭借其全新的驾驶员注意力辅助产品,获得了众多与会人员的关注并一举夺得了优秀展品奖的殊荣。该产品克服了多种技术难题,整合了疲劳预警与车道偏离告警技术,并可完美融入现有的车联网系统,弥补了现有车联网监控的不足。

  防疲劳技术的研究,对于预防由疲劳驾驶引起的交通事故有重要意义,其应用前景广阔。中国交通部于2013年12月9日专家评审通过了《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车载视频终端标准》,明确了基于图像识别的疲劳预警技术手段和基本指标,可以预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疲劳预警都将是汽车安全技术领域的一个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