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物联网:再上台阶靠什么?

  第四轮的两波,第一波,全国沉浸于建成最大物联网的“喜悦”之中,第二波一直到现在,开始怀疑、质疑,其中有一个重大动作,就是2013年1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4号文件,要求对各个省进行数据传输有效率考核,对考核没达标且整改未通过的实行“一票否决制”,2013年,环境保护部和环监局又分别下发了两次文件。为何如此大力度地整改?因为数据不直、不真、不准,数据难以被大范围、大规模应用。

  环保物联网发展到今天,最根本的问题是使用。全国规模的环保物联网产生了3个深层次的矛盾,一是地方利益与中央利益的博弈;二是部门之间利益的博弈;三是污染企业利益与环保局利益的博弈。这3个博弈混淆了人们的视线。“不愿意用”者可以借数据不准而堂而皇之地说“不敢用”,“不敢用”所以“没用”;“敢用”者,也不意味着用得好。这些都使得环保物联网处于边缘化的地位。

  环保物联网的基本问题一直困扰着环保物联网发展的步伐——“网不直”、“数不真”、“数不准”。“拉直”、“拉真”、“拉准”成了管好环保物联网的最大挑战。

  国务院考核各省的数据传输有效率是特别必要、重要、适时的抓手,但还需要重要的机制保障,即拉直、拉真、拉准机制。

  环保物联网有哪些现实需求?

  面对“网不直”、“数不真”、“数不准”的现状,环保物联网应该建成什么样?现实的发展又对环保物联网提出了什么要求?

  ■收紧网络抓支干

  根本上说,环保物联网就好比一棵大树,“叶”就是安装在现场的监测仪器设备,“支”就是分布全国各地的监控中心,“干”就是部署在各监控中心的软件。目前,全国3万多个“叶”,300多个“支”,一个“干”(国发软件),这样一个覆盖全国的大网怎么收、如何收紧?

  撒网为收网,撒网要收网,这是很简单的道理。政府是向污染撒下了天罗地网,但渔而有鱼吗?不收网何有鱼?这里的鱼就是数据,有了源源不断真实准确的数据才能有持续的数据应用。国发软件就是“渔网的总绳子”,就是纲,纲举才能目张,抓住支干(实施支干第三方统一运维),抓住国控源,这个网就可以张起来。张而不趴就是收紧了,收紧的环保物联网才能服务国家环保大战略。

  抓国控、抓应用,在支干运维上下功夫,从而逐步收紧网络,这样环保物联网才能派上用场,成为中国环保的中枢神经系统。此外,还要把环境质量监控纳入进来,“收掉烟囱”、“平掉孤岛”,服务于环保大战略,在这张大网上执法、管理、决策、行动,假以时日,污染问题将有望解决。

  ■合网合数合约成必然

  环保物联网之所以能在全国范围内建起来,是因为具备了必要的条件。一是有核心结构(数采仪加通信服务器构成核心结构),全国所有地方环保物联网的建设都使用了这个核心结构;二是有核心标准(212数据传输标准,352数据传输交换标准)。当然除了核心标准之外,还有其他一系列标准,这些标准扫清了建设中的大量技术障碍;三是有核心软件,核心软件起到了关键和示范作用;四是有超结构,主要指确保环保物联网建设的组织方式、法规、规定、制度、办法、措施、文件等。核心结构加核心标准构成核心单元;核心单元加核心软件构成节点物联网;无数的节点物联网形成全国规模的环保物联网。

  环保物联网走到今天,无论是国际压力国内形势,还是国家环保战略,抑或是自身技术进步,都要求环保物联网再上台阶,形成环保领域全国统一的综合性大网(包含环境质量和污染源及其它),这就是合网。把环境质量自动监控系统、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及其他系统综合起来统一起来就是合网;统一数据字典,确保一源一数、数据不冲突、数据不打架,这就是合数;修订212标准使之成为环保物联网的数据传输标准就是合约。目前,包含地表水、空气质量、区域环境噪声、地下水质量、土壤质量、海水质量在内的212标准扩充修订已基本完成。

  三合是必要的,是提升环境信息化水平的需要,是环保物联网再上台阶的必然要求,可以进一步提升应对环境灾难的能力,增强信息公开透明度,从而服务于国家环保大战略。并且实践证明,三合是可行的,江苏的1831平台以及其他省市的实践都说明了这种融合的结果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