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经验 全国率先应用物联网于食品安全溯源管理

  记者在 10月22日成都举行的四川省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现场会上获悉,四川省加快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坚持规划先行,以制度规范建设为基础,确保统一全面追溯目标的实现。据了解,成都在全国率先实现物联网应用于食品安全溯源管理,积极探索实践的成都经验得到高度评价。

  2009年 3月,一张绑定在生猪白条肉上,采集、记录生猪从养殖、屠宰到加工、销售、消费各个环节信息的电脑芯片在成都诞生,标志着成都市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正式启动。成都也由此在全国率先实现将物联网技术大规模、全方位应用于食品安全溯源管理,创新了生猪产品安全的监管模式,有效提高了产品质量市场监管能力和水平。

  与此同时,溯源管理的理念,开始有序地在成都食品领域推广延伸。成都在全国率先推行了食品原材料来源及餐厨垃圾处理信息公示制度,以确保食品原材料的来源和餐厨垃圾的去向有源可溯,着力阻断“地沟油”回流餐桌的渠道。

  10月22日,四川省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现场会。

  成都市坚持机制建设、信息支撑、综合施治、舆论引导并重,2008年底启动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建设,2010年开始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基本实现生猪、蔬菜品种“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追溯管理工作的加强,不仅提升了政府监管能力,强化了企业主体责任,而且增强了群众消费信心,形成了监管部门、市场主体、消费群体多方共治共赢格局。这些好的做法和经验,要层层传达到县乡基层和重点企业,逐条逐项消化吸收,使之转化为推进全省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可遵循、可操作的具体举措。

  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姚义贤局长指出,成都市要在总结运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实现重点食品从种植养殖到餐桌的全链条可追溯监管。全省其他市(州)要在条件较好的区域,选择重点品种、重点企业先行先试,主动作为、大胆创新,努力在推广试点中不断完善先行经验,为追溯体系建设顶层设计提供决策参考。建立“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主体要明确,技术要先行,标准要统一,确保建之能用。追溯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在技术体系建成后,还要完善有关配套制度,推动追溯体系规范运行。追溯体系是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技防工程,是利国利民的民心工程。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一把手”要亲自抓、负总责,做试点工作的“总操盘手”,靠前指挥、解决难题。

  四川省农业厅厅长任永昌表示,2010年,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以来,追溯产品已由绿色食品拓展到“三品一标”农产品,追溯方式实现由“纸质”到“电子”的跨越,率先在全国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统,基本实现主要优势农产品源头可追溯、质量可控制。目前有132个县的1610个产品加入追溯管理系统,使用追溯码8434万张,产品抽检合格率100%,接受网上查询105万次。以畜禽耳标、脚环为载体,初步建成覆盖全省的畜禽免疫标识和动物疫病追溯体系,年使用追溯标识7100余万套。今年1月1日,开通省级动物检疫信息平台,全面实现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电子联网出证。

  据成都市副市长田蓉介绍,从2008年至今,成都先后实行了食品生产许可制度(QS)的27类食品和实行了检疫检验的6大类食用农产品、以及豆芽、豆腐实行了市场准入制度,基本涵盖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品种。为推进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顺利实施,市农委组织在全市实施了蔬菜、水果和食用菌的产地准出,制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准出证明》模版,印发了《成都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准出证明>管理规定》,在全市146个基层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增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牌子,在全部基层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统一建立了面积在30平方米以上的农残、兽残检测室,配备了农药、兽药等残留检测设备和电脑、打印机等专用设备,有效增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手段。同时,还为较大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生产企业配备农药残留检测设备,在彭州市开展了村级检测室建设运行试点工作,为实施产地准出提供了有力保障,有效保障了上市成都产农产品消费安全,为成都生产的农产品快速顺利进入销售和消费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