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来了 专家:不可能完全替代人类

  人工智能概念诞生於上世纪50年代。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和大数据推动人工智能进入新的春天。语音识别、图像分类、机器翻译、可穿戴设备、无人驾驶汽车等人工智能技术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我国人工智能技术攻关和产业应用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迅速。有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市场的工业机器人销量猛增54%,达到5.6万台。2014年我国智能语音交互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指纹、人脸、虹膜识别等产业规模达100亿元。有业内人士表示,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将是中国制造弯道超车的一次绝佳机会。对此谭铁牛院士也很乐观,他认为,人工智能将在国防、医疗、工业、农业、金融、商业、教育、公共安全等领域取得广泛应用,引发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在他看来,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各有所长,融合多种智能模式的混合智能,即“人+机器”,将在未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人工智能真便捷

  似乎从“元老级”的苹果Siri开始,语音助手的应用变得普及起来,有人如此评价,如果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个体,那麽语音助手的出现则给了人们当一回小公主的机会,外出迷路又不愿意问人的时候,拉出语音助手来,分分钟解决交流障碍症﹔而一切吃喝住行方面的问题,只要能够做到言简意赅、意思明确,基本都能够通过语音助手获得帮助。

  现在市场上流行的语音助手越来越多,其用途都差不多,既可以充当用户生活的百事通,又能够一定程度上陪着用户插科打诨。它们的推出是电子产品进一步智能化的表现,也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一个应用。

  在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理事长李生教授看来,人工智能早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当我们搜索‘羽绒服能水洗吗’这个问题时,搜索引擎会自动汇总网上的大量信息,计算并得到精准答案,这难道不是一种智能吗?”

  因为具备了与人交流的一些功能,机器变得更聪明,这当中离不开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突破,自然语言处理就是将人类的语言分析转化生成计算机可以理解的语言。李生认为,搜索引擎中的意图分析和精准问答、电子商务中的自动客服、社交网络中的好友推荐,这些应用背后都有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作为支撑,而自动问答、知识挖掘、情感分析、图像视频识别等正是目前人工智能重点关注的领域,“比如解决跨语言交流的机器翻译,目前有的机器翻译产品已具有相当程度的智能水平,既支持文本翻译,也支持语音翻译和拍照翻译,翻译的准确度和流畅度都很好,这样即使不懂外语的人,今后在手机上安装一个机器翻译APP,也可以放心地出国旅行。”李生判断,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将进入井喷期。

  完全替代不可能

  想象一下,随着人工智能科技的发展,未来人类将从很多危险和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享受机器人提供的便捷服务,从而把更多精力和智慧投入到真正需要人去完成的科学研究、艺术创作等工作中,这样的世界是不是更美好吗?

  不过现实却并非如此惬意,在人工智能研究早期,有些科学家非常乐观地认为,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CPU计算能力的提高,实现人工智能指日可待。但事实证明,人工智能的发展没有预期的那麽美好。直到进入21世纪,由於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人工智能才进入了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