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必须基于生态的考验

  为规范和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构筑创新2.0时代的城市新形态,引领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化之路,住建部启动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建设智慧城市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并且试点城市将经过3年—5年的创建期,把集约、低碳、生态、智慧等先进理念融合到城镇化的具体过程当中,从而智慧的配置城市资源,优化城市宜居环境,提升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最终实现市民幸福感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已近年底,随着国家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的逐步完善,这将规范和推动国内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然而,一些城市将智慧城市建设当成数字城市的新包装,一些城市被企业营销牵着鼻子走,国内智慧城市虚火过旺和盲目贴标签的行为也广为诟病。那么,作为规划师和建筑师,在推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探索和指标体系的实施过程中,又将对国内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诸多误区和认识进行怎样的矫正和澄清?在引领新型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又将如何经得起备受关注的生态的考验?

  城市层面的生态规律

  智慧城市并非仅仅指向智能层面,实际上其生态层面的规律也是生态与美学相结合的指标之一,在这个过程中,能够看到很多这样的案例,也有些人将其叫做智慧的建筑。这些建筑都是一些标志性的建筑,在形状上给人以视觉的冲击,但从生态的基础上来看,其是不是伪绿色或伪生态,是否是伪低碳都值得探讨。对此,英国建筑师理查德·罗杰斯的合伙人伊凡·哈伯认为,建筑师如果真的想创建一个生态化的建筑,只有真正与工程师一起工作,才能让这个建筑能够在技术层面得以成立。怎么样才能够提供具有生态审美价值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从更深的一个层面出发,可以从反向进行思维,甚至临时性的建筑方式都可以成为一种生态化的趋势。有时候一个展览,看起来是一个临时的建筑,实际上是有永久意义在里面的,代表了一个相反的本质,生态的审美则更需要透过城市的现象去看其内在。

  那么对于生态,是不是还有新的形势?“1982年,理查德·罗杰斯做了英国的一个微电子工业厂房,这个工业厂房把所有的动力设备都放在了室外,而且营造了一个非常好的生产环境,我觉得,他的整个设计是非常全面的,而且涵盖了各种各样的建筑类型。因此我就认为生态建筑就是一个概念,但是生态建筑在设计的过程中肯定是要改变一些的,原来建筑创作的一些手法,生态建筑的架构和形势都需要有一些变化,只要遵循原则,就肯定会形成有理念的作品。其实,生态的建筑,也无非是节能,低碳,减少施工过程的一些浪费,从而提高效率,并且在改变工艺流程的时候,也没有影响其生产,所以这个建筑就应该是一个生态建筑。” 中国建筑设计大师、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顾问总建筑师黄星元说,“其实,对于建筑师来讲,这是一贯的做法,也是一种理解。而且这样的建筑对于公共性的要求非常高,技术也都比较先进,更加强调了技术的进步和设计的重要性。”

  现在中国的建筑师,被很多理念和建筑创作的原则所左右,在对智慧城市的认识过程中,为何建筑师不能轻装上阵,来延续我们原有的建筑思想?实际上,就目前而言,关于生态美学上的想法,不同的项目,建筑师也有很多的限制,当然,对生态的回应也是对建筑的限制,所以如果说建筑能够把这样的一些限制转化成一种方案和策略的话,才能达到对生态的实现和对美学的呼应。同时伊凡·哈伯也指出,“每一个房子存在的场地,其条件都不同,这样的话,美学的意义就会有所不同,一个具有生态价值的房子,其美学的感观、意义和价值也都会有点小的偏差。”

  不同的生态美学观

  当然,“城市从产生的那一刻起,就不是为了生活,而是为了安全的,人身的安全和财产的安全。比如说伦敦,伦敦城市初步发展的时候,方圆大概不到两平方公里,除了皇家的庄园,没有别的东西,这就是为了防卫。生产恰恰也就都放在了农村,农村是为了生产,城市仅仅是为了防卫。”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刘临安院长有着自己的看法,文艺复兴以后,伦敦的城市不断发展,现在可以发现,这些空间实际上都是为了生活,为了创造价值,而不是为了生产。其实北京也是这样,大部分的城市空间都是为了创造价值,为了推动社会,为了增长经验。那么,生活空间的要素在哪儿?然而,在农村,如今又提出城镇化,我们究竟是要干什么呢?是要最大限度的增长人们为了生活所需的空间,以及这些空间因素给人带来的愉悦,给人带来的欢乐,而把人在城市中生活的因素降低,比如减少工时,减少工作强度,减少工作中间的环节,甚至来回跑路的时间,从而更大程度上发挥生活环境中的那些因素,这样才是一个城市。而不是楼多高,车多快。这才是真正正确的生态审美观,只有正确的应用在实践中才能创造出更好的智慧城市。的确,生态如今成了最昂贵,花费最大的生活因素之一,这是一种悲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态城市也就是把古人最不值钱,最不值得一提的生活因素,融入到现代生活的城市当中。